苏武庙温庭筠(温庭筠的10首经典诗词?)

拆不穿的谎言 古文典籍 7

题画鸟的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李商隐写诗,皆以情调优美、朦胧多义、深情绵邈,在大唐文坛成为了爱情诗、咏物诗独树一帜的代表。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温庭筠的10首经典诗词?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⑴,古祠高树两茫然⑵。云边雁断胡天月⑶,陇上羊归塞草烟⑷。回日楼台非甲帐⑸,去时冠剑是丁年⑹。茂陵不见封侯印⑺,空向秋波哭逝川⑻。【注释】⑴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使:一作“史”。⑵古祠:指苏武庙。

译文: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出自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原文: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温庭筠的《苏武庙》里,“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陇(6)泛指山[hill]。如:陇断(土岗子,即垄断。指山脉阻隔。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销魂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十九年,苏武在北海的朔风中刻进了自己的名字。苏武生活的时代,正是匈奴肆虐猖獗时期。

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

1.诗人见到了苏武庙里的古祠、高树。 2.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销魂”二字。

意思是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出自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苏武庙李陵碑什么意思?

“苏武庙”是一首诗。李陵碑是一个人名。 《杨家府演义》中记载吴家窑镇两狼山旧有苏武庙(一说是李陵庙)和李陵碑,被认为是位于山西省怀仁县境内。

《苏武庙》温庭筠 释义: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

不是,温庭筠是鱼玄机的老师。鱼玄机喜欢他并向他表明心迹,而温庭筠婉拒了她,把她介绍给了少年才子李亿。844年,鱼玄机出生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在她十岁的那一年,凭借自己的才华而被当时的大诗人温庭筠所相中,之后鱼玄机便拜温庭筠为师父。

有关大雁的诗句?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翻译: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李商隐(霜月)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唐代温庭筠《苏武庙》原文: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李白 贾岛的《易水怀古》 《卖花声·怀古》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温庭筠代表作 《苏武庙》《觱篥歌》《利州南渡》《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瑶瑟怨》《嘲春风》 《鸡鸣埭曲》 《过陈琳墓》《夏中病痁作》《赠少年》《拂舞词》《题李卫公诗二首》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

温庭筠诗词《苏武庙》原文译文赏析

温庭筠的《苏武庙》翻译如下:

原文: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以上内容参考古诗文网-《苏武庙》

  《苏武庙》

  唐代: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注释】

  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科场救人

  温庭筠自幼才华颖发,唐宣宗大中年间,进京应试,才名特盛,一时京师人士争相与之结交。但因为“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整日价和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諴、令狐滈之流混在一起,饮酒赌博,很快就有了坏名声,让当道者觉得这样的人不能“临民”,便因为此,累年不能中第。

  唐代从仕的正途是应进士试,考诗赋,所考的诗赋,都有一定的程式,很考验应试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科试之日,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当时有人作对联说: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唐时三条烛烧尽,八韵赋犹未写成的,大有人在。但温庭筠偏一种本领,他应试时,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笼到袖子里,伏在几上,信口吟诵,便能作完,时号温八吟。又谓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又号温八叉。他还是考场大救星,每次考试,与他邻铺的举子都会沾上他的恩泽,不必自己答卷,温庭筠会替他们答卷的。在大中末年,他累年不第,而善代人捉刀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主考官特地让他于帘下单独应试,不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通过口授答案,暗中帮了八个人答卷。

标签: 苏武庙 高树 雁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