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看明月应垂泪(共看明月应垂泪下一句)

白话戏子 诗词教学 8

共看明月应垂泪下一句

共看明月应垂泪的下一句是:一夜乡心五处同。整句的意思是: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原句出自唐朝·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x0d\x0a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x0d\x0a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_的弟弟妹妹们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共看明月”指的是在不同地方的人们都能观赏到同一轮明月,暗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的情感。“应垂泪”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即看到明月时会因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而流泪。2. 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夜”指的是同一夜晚,强调时间的同步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句诗表达了在战乱与饥荒的背景下,诗人与远在他乡的兄弟姐妹们共赏同一轮明月时,内心深处的深深思乡之情。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什么意思

诗中通过"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比喻,生动展现了骨肉离散的悲凉景象,而"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则直击人心,表达了诗人与亲人共有的思乡愁绪,即使相隔千里,那份乡愁却是相同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随风飘散,无处安身。在这样的背景下,"共看明月应垂泪"这一句,不仅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深哀叹,也是对天下离散之人的共鸣。同一轮明月之下,即使身处五湖四海,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却如影随形,同在一夜之间。这种深深的乡愁,跨越了地域,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静夜思》唐代 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共看明月应垂泪 “共看明月”意味着诗人和其他人一样,都在望着同一轮明月。而“应垂泪”则表达了因为某种情感引发的流泪,这里特指思乡之情。当人们身处异乡,面对熟悉的明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远方的家乡,这种情感可能使人流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一夜乡心”指的是一夜之间的思乡之情。

共看明月应垂泪下一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以“共看明月应垂泪”这一句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中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兄弟姐妹们因战乱和饥荒而被迫离散,各自漂泊他乡的艰难境遇。"时难年荒世业空",田园荒芜,骨肉流离,如同孤雁分飞千里,蓬草随风散落,象征着他们天涯海角的分离。

“共看明月应垂泪”的下一句是:“一夜乡心五处同”,诗句出自唐代白居易所著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全诗 《望月有感》唐代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 原文: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看一轮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晚思乡的心情都五地相同。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什么意思

一:意思: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二:原诗出处:

  《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三:诗歌大意: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四: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标签: 明月应垂泪 思乡 战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