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读后感(《虞美人·听雨》赏析)

四月春暖花开 古文典籍 4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南宋入元的遗民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仅仅五十六个字却总结了一代知识分子一生的生活经历,看似语简意明,实则意深难明。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 少年时的醉生梦死,中年时的流离失所,晚年时的无奈惆怅。人生的不同时段,从听雨中缓缓道出。

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释义: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虞美人·听雨》赏析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赏析】少年的时候,无忧无虑,不需要为生活发愁,可以自在玩耍。

虞美人①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②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听雨情境的不同感受。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在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情境,展现了人生的变迁和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在少年时期,作者在歌楼上听雨,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虞美人·听雨》表达了听雨人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的心情,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虞美人 听雨的人生感悟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悲欢离合总无情”的领悟。彻夜听雨,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无奈与压抑的情感。这三幅画面串联起来,勾勒出词人从青春的无忧无虑到壮年的漂泊落魄,再到晚年的孤寂淡漠,既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变化,也折射出时代兴衰的变迁。这正是《虞美人·听雨》的独特之处,艺术地反映了词人的人生历程和时代背景。

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听雨感悟人生励志?

记得六月起没怎么停过,得有多少遗憾,才跨越一个季度不停这样下。一整天呆屋里确实会烦闷,实在睡不着,雨让外出不太方便,那就学着听雨吧。

白话文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虞美人听雨这首诗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虞美人】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

《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如何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

这首《虞美人·听雨》以听雨为线索,倾诉词人少年、壮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是词人对往昔生活片段的回忆,下片则回到词人老年的境遇与听雨的不同反应。虽然结构简单,却极富有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

不同时期、不同阅历之人读之,皆会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受。人所处历史、环境各异,经历错综复杂,但是都必须经历由少年至老年之变化,且有诸多共同感受。所以有人认为人一生的不同阶段会喜欢三位诗人:青年时代喜欢李白,尤其是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与纵横驰骋的豪放诗篇;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中年时代会转向杜甫,“杜诗韩笔愁来读,恰似麻姑痒处搔”;到了老年阶段,正是孔子所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时期,开始承认大自然的种种规律,一切皆归于平静,则会更喜爱陶渊明的“委运任化”之诗。

蒋捷这首词借少年、中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高度浓缩了人生的必然历程和共同体味。因此雨在本词中也可以具有多重含义。它首先是自然界的最平常的雨,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永无变化。词人将不变之雨声与自己不断变化之境遇、感触作鲜明对照,以雨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情感变化。恰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雨也可以被理解成词人移情之物,成为他不同人生阶段感情变化之重要见证。

最重要的是雨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被词人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人世间的凄风苦雨。正是这人间风雨使词人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一个流离四方的游子,最后变成一万事皆休、看破一切的头发斑白的老者。

词人还非常善于运用一些精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如少年时期的“歌楼”与“红烛”“罗帐”构成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氛围,壮年时的“客舟”与“断雁”“西风”一对应,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而词人老年时寓居“僧庐”则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之影响,达到心如止水之心境。

生命短促,转瞬之间由少年而壮年、由壮年而衰老。岁月的流逝是如此无情,然而雨声依旧,它不会因人生的变迁而改变,大自然有其固有的存在模式。生命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始终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人类作为情感的载体,可以跨越时空达到感情的共鸣。词人与作为读者的我们虽然相隔数百年,却有着相似的生命体验。所以岁月无情、雨声依旧而生命却是永恒。

标签: 僧庐 蒋捷 客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