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诗一首?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宋代〕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这句话出自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词《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为:“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翻译如下:白话译文 快快登上西楼吧,恐怕老天会放出浮云来遮蔽明月。要叫来美人,让她手按横笛,把优美的曲子吹奏得清脆激越。这是谁做就冰壶般清凉的世界?我最喜爱这玉斧修磨过月亮的时节。试问月里嫦娥,你孤单一人好受吗?想必你早就愁得头发花白。
满江红原文?
满江红·中秋 南宋·辛弃疾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 为吹开,凭谁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屈原《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徐夤《嘉运》:嘉运良时两阻修,钓竿蓑笠乐林丘。马伯升《满江红》: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
满江红,写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
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man jiang hong xiao zhu jing hua 《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原文是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上片写赏月。
谁有带注音的满江红,中秋寄远??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kuài shàng xī lóu / pà tiān fàng / fú yún zhē yuè 快上西楼 / 怕天放 / 浮云遮月 dàn huàn qǔ / yù xiān héng dí / yī shēng chuī liè 但唤取 / 玉纤横笛 / 一声吹裂 shuí zuò bīng hú fú shì jiè / zuì lián yù fǔ xiū 。
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中的《满江红》是秋瑾所作的,原文是: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作者因为怕浮云敝月不能欣赏月色于是急忙赶上西楼,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 西楼 一词,如李煜的 无言独上西楼 李清照的 月满西楼 西楼几乎成了一种愁闷、寂寞、伤感的象征。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及翻译赏析
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翻译及注释 翻译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注释 寄远:寄语远人。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歌 *** 子。「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横管:笛子。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令:即孤零。「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琼杯:玉杯。咽:指歌声凄清悲咽。「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
满江红·中秋寄远鉴赏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 *** 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 *** 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 *** 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满江红·中秋寄远创作背景 《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词中女子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辛弃疾有着感情纠葛的歌 *** 子,即情人,一说是辛弃疾的妻子。 诗词作品: 满江红·中秋寄远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中秋节】、【望月】、【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