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奴曾住”是什么典故?
扩展资料 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喜欢用典,是宋词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南宋,到了辛弃疾这里,堪称用典狂魔,无事不可入典。
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一典故,描绘的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的辉煌与哀叹。孙权以江东之地,英勇抵抗曹魏,他的功绩如同永恒的江山,与历史同在。然而,尽管京口的舞榭歌台和英雄遗迹仍在,但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这句诗词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和收复失地的理想。
没有寻觅英雄的地方。就是无处寻找英雄。 此语相近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隐含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个典故?
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隐含着《三国演义》中的:孙权。 解释: 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才不遇运用典故,一共有五个典故! 孙仲谋——三国时代英雄人物,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刘)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的决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一典故涉及到历史上的孙权和京口。孙仲谋即孙权,他在京口曾建立吴国政权,这里是他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据点。作者在词中感叹,如今已难以找到像孙权这样的英雄踪迹。在京口北固亭登高望远,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孙权作为曾经的东吴霸主,他的事迹在这里被作者所怀念。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山依旧,但再也找不到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了。这句话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仲谋,即三国时期的孙权,字仲谋,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他在江东建立了基业,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明出师北伐的决心; 3.佛狸祠下:今昔对比,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典故是什么?
运用了孙仲谋的典故。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这句诗所提到的典故是关于三国时期的英雄孙仲谋。解释:典故背景 该句诗提到的“千古江山”,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暗示了寻找英雄孙权的踪迹。典故主要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孙权,他是东吴的开国皇帝,号称孙仲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句话中的典故主要是指三国时期的孙权。孙权作为吴国的开国君主,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孙权曾在京口建立政权,并在赤壁之战中成功抵御曹操的大军,成为一代英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变迁,如今英雄难觅,让词人感慨万分。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有典故的具体故事
这首词一共引用了5个经典故事。上阕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了两个故事;下阕用典更为丰富,有三个著名典故。起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释——“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
典故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舞榭歌台”指什么?“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赏析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这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借用大量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大量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三国时吴国皇帝孙权,字仲谋。
这好像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里面的一句。说得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尔后曹孙刘三家鼎立。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缅怀英雄孙权,感叹世间难觅其踪迹。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详细解释如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句话中的“孙仲谋”即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以及对周瑜的敬仰,引发了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感慨。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意思是: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扩展资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引用了5个经典故事。上阕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了两个故事;下阕用典更为丰富,有三个著名典故。1、起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2、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东晋,又两度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差一点点就能收复中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如今,刘裕的丰功伟绩,也和孙权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下阕开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用了两个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克复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则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但刘义隆却因看不懂局势,贸然北伐,以至于三战三败,最后只能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当时的局势。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对象就是他。拓跋焘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宫,被后人称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是指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的鼓声,这句词是说,此时的老百姓,都以为佛狸祠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却不知其实是侵略者的行宫。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一是为感叹廉颇老将军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我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像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可以为国征战。
大量用典,是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之一,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还有典,用得贴切灵活,恰到好处,每一处典故衔接得天衣无缝,既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心意,增强了说服力,顺带还“炫耀”了自己的学识。
最可怕的是,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