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柳恽翻译(有关花和叶子的诗句有哪些?)

海浔深蓝 古诗鉴赏 4

有关叶的文言文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四二)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 描写秋天的诗句“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出自《秋思》,由萧悫创作。“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也是描写莲的名言佳句。 (四二)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 出自《捣衣诗》,由柳恽创作。

这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译文: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南乡子·捣衣》译文:孤单单衾寒,孤单单的空房,不如趁着月光再来到河边浣洗一遍他的衣裳。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有关花和叶子的诗句有哪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3.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4.叶密鸟飞碍。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共19首):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捣衣诗》  柳恽一一南北朝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捣衣诗》魏晋一一温子升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柳恽以“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这一名句,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更是被誉为佳句。捣衣是古代妇女在寒衣制作前的劳作,它常常唤起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因此,捣衣诗往往隐含着闺怨之情。

几句古诗的翻译 。。急急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5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思绪 sīxù (1) [train of thought; thinking]∶思路的线索、头绪 他在马上继续想了许多问题,从过去想到未来,从自己想到敌人,思绪飞腾,不能自止。

孤衾,读音是gū qīn。意思是一床被子。常喻独宿。解释 一床被子。常喻独宿。出处 南朝 梁 柳恽 《捣衣》诗:“孤衾引思緒,獨枕愴憂端。

“楼台顷刻成纨素”意思是楼台瞬间,就好似成为洁白的绸绢一样。 释义:纨素—洁白的绸绢。汉.班婕妤《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捣衣诗》(柳恽)全诗翻译赏析

捣衣诗 柳恽 系列: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像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像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著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 *** 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