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创作背景)

海浔深蓝 诗词教学 3

如何评价司马光与王安石?

公元1068年 一则人事任免消息震动了大宋政坛 王安石 升任帝国的副宰相 一般人拜相 恐怕大家也不会太当回事 但王安石可不是一般人 早在宋仁宗时期 时为度支判官的。

花儿成双成对在枝头盛开,不要怨恨东风独自暗暗伤神难过。“莫怨东风当自嗟”是《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签上的诗句,这一句出自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欧阳修有《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皆嘉祐四年(1059) 和王安石 《明妃曲二首》之作 (本书并收王作鉴赏文,可参看。) 欧阳修对他这两首和诗是颇为自负的。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袁枚《随园诗话·卷四》 【释义】:美人和著名的将领都是命运多舛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机会很小。

试比较王安石《明妃曲》与欧阳修《王介甫明妃曲》之异同。

介甫就是王安石。梅尧臣也是大才子啊,他也赞成王安石的观点,借这首诗表达了对汉元帝的讽刺。再来看看司马光的,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个: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胡雏上马唱胡歌,锦车已驾折橐驼。明妃挥泪辞汉主,汉主伤心知奈何。宫门铜环双兽面,回首何时复来见。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创作背景

自汉代以来, 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诗人们乐于吟诵的题材,但在主题上大多不出“悲怨”二字。其中著名的如卢照邻《昭君怨》、李白《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等都以渲染和挖掘悲剧内涵取胜。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字介甫)作《明妃曲二首》,议论新警,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两首以和。

关于描写女色的诗句有: 1.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2.女色无定美,宠至美则多。

王介甫的《明妃曲·汉宫有佳人》是一首富有历史深度的诗歌,以汉代明妃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寓言北宋的和亲政策。首四句巧妙地化用了西汉李延年的诗意,简要概述了明妃的故事,语言凝练有力。“绝色”两句,以君王的口吻强调了对美色的追求,紧接着转向对汉元帝的批评,字里行间透露出锐利的批判风度。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 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2.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作品注释

⑴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⑵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⑶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自古红颜多薄命”是出自苏轼“薄命佳人” 历来诗词里常有慨叹红颜薄命的句子。如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这是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中的末二句。

第二,《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的后四句是“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欧阳修》原文与赏析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唱和了这两首。 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引《石林诗话》,欧阳修自己对所作《庐山高》一篇、《明妃曲》二篇自夸不已,甚至说李杜不能作。他一生著述甚丰,为什么独独看重这三篇呢?这当中到底有何奥妙呢? 就《明妃曲》两篇而言,其妙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借汉言宋,揭露和批判北宋的软弱无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北宋时,辽、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西(夏)事尤棘”。借汉言宋,自然会想到明妃。汉朝以美女换得了一时安宁;北宋以“岁币”换得了暂时的平静,手段不同,实质是一样的。问题还在于:朝廷把暂时的平静当作永久的安乐,君臣粉饰太平,不图振作,苟且偷安。用“玉颜流落死天涯”的代价换来的琵琶,只不过是为朝廷增添了花天酒地、粉饰太平的工具。“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苟安忘危的朝廷的揭露和谴责。“汉计诚已拙”,用“和亲”乞求和平,与以“岁币”买取安宁,为计之拙,正复相同。 其二、善翻古人意,道前人所未道,给旧题材注入了新的血液。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难以数计,作者能从古老的题材中发掘出新的内涵。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以薛宝钗之口评论此诗云: “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耳目”两句是后篇中的警策之句,宋人说它“切中膏肓”( 《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大意是说:身边的事尚且如此糊涂,不能分辨真假美丑,那么又何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又何能治国安邦?从昭君出塞这件事,引发出如此深刻的历史见解,确是前所未有,善翻古人之意。 其三、借题发挥,抒发怀才不遇之苦闷,切合作者身世。“绝色天下无”的“佳人”,因天子未识,“远嫁单于国”,吃尽苦头,最后“玉颜流落死天涯”。从这件事,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意思是要明妃不要怨恨别人,而只能“自嗟” “薄命”。这恐怕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身世及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写这两首诗时,作者五十三岁,从他中进士那年(1030)起的三十年中,一直是官卑职小,处于不得意的生活之中,中间还两次遭贬。作者觉得没有充分发挥其才干,诗中“天子初未识”之怨,正是他借《明妃曲》以发泄。诗中很多用语是有喻义的。 其四、小中见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前面三个特点,可说是大的主题,批判的是整个朝廷,讨论的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抒发的是人生的感慨。而这些“大义”都是隐含、包藏在对明妃的描写、议论、抒情之中,没有一点是直说的,时时、处处、字字都紧扣题目中的“明妃”。小中见大,其妙无穷。这就难怪作者如此看重本诗了。 前辈诗文,各有平生自得意处,不过数篇,然他人未必能尽知也。昆陵正素处士张子厚善书,余尝于其家见欧阳文忠子棐以乌丝栏绢一轴,求子厚书文忠《明妃曲》两篇;《庐山高》一篇。略云: “先公平日,未尝矜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 ‘吾诗《庐山高》,个人莫能为,唯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唯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唯吾能之也。’因欲别录此三篇也。(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思深,无一处是恒人胸臆中所有。以后一层作起。“谁将”句逆入明妃。“推手”句插韵。“玉颜”二句,逆入琵琶。收四语又用他人逆衬。一层层不犹人,所以为思深笔折也。此逆卷法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