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鲤湖日记 翻译
原文: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
蹲在水潭边的石头上,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有如瓮口朝阳正悬在山崖顶上;我时而低头时而抬头观看这道美景,不能忍心离开出自明代徐弘祖的游九鲤湖日记;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翻译为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
位于福建仙游县东北约13公里的九鲤湖,得名于汉武帝时期何氏九仙骑鲤升天的传说。湖坐落在崇山峻岭的顶峰,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九级壮观的瀑布,用闽方言中的"漈"来称呼,这里的瀑布统称为"九漈"。《游九鲤湖日记》并非单纯描绘湖景,而是详尽记录了这九处瀑布的风貌。
第二段详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景物、地名,景物间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目之所见,都细致记录。上山一里后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红色。
莒溪是九漈的下游,过溪后,我们经过石步,继续向西行。山深处日头酷烈,山路无人迹,一度迷失方向。我坚信鲤湖的水经过九漈后必有奇观,于是坚持沿石阶而上,尽管芳叔和随从因惧高而担忧,但最终我们发现越是攀登,景色越是令人惊叹。初九日,我们告别九仙祠,沿着九漈下行。
余意鲤湖之水全文翻译
余意鲤湖之摘自《游九鲤湖日记》翻译如下:六月初八我们从莆郡西门出发,往西北行进五里,攀登山岭,走了四十里,到莒溪,一路上上下下翻了不止数座山岭。又走二里,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道,可以绕上山。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人走,辨不清前行的方向。
译文刚刚到达涧底,芳叔着急着出峡,在峡口坐着等我,不再进来了。我一个人沿着山涧的石块前进,站在潭边的石头上,仰头看两个瀑布从天直下,山上的大石从上面盖住,就象土瓮的口。大阳正在山顶之上,与山上的水波相辉映,映出七色的光晕。上下不停的看,不忍心离去。
寓情于景。因为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所以寓情于景。《游九鲤湖日记》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篇散文。
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 1587.1.5—1641.3.8)经34年旅行。
《游九鲤湖记》是唐代文学家张仲素所写的一篇游记性质的散文,记录了他游览九鲤湖的景色和所见所闻。他对于景物的描绘格外细腻、生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九鲤湖描写作文400字
游九鲤湖记作文400字 游九鲤湖 仙游,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如怪石嶙峋的菜溪岩,奇峰罗列的天马山,树木葱郁的大蜚山……但我,还是喜欢风景如画的九鲤湖。 乘车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到了九鲤湖。远远望去九鲤湖就像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上了山,老远就可以听到隆隆的闷雷一般的声音震撼山谷。
甫至山涧之底,芳叔匆匆止步,坐在峡谷口静候,不愿再深入。我独自步入涧中,拾阶而上,直至水潭边的石上,仰首望去,两道瀑布如游龙跃空,自天而降。山崖之上,朝阳与瀑布的颓落水波、湍急浪花相映生辉,光影交织,令人目不暇接。我时而低头,时而仰视,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上跻必奇境的奇境什么意思:美丽的景色 上跻必奇境出自游九鲤湖日记 《游九鲤湖日记》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约13公里处。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天,故名。
游九鲤湖日记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把山峰很高夸张说已经高到了天上。把山峰比喻成都要飞起来。
《游九鲤湖日记》中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而《与朱元思书》中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这就是它们二文之间的不同。
游九鲤湖日记的作品原文
浙、闽之游旧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至太华、恒岳诸山;若罗浮广东东樵山、衡岳,次也。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闽之九漈闽方言瀑布,又次也。然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游;衡湘可以假道,不必专游。计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漈,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午节端午节后一日,期约芳若叔父启行,正枫亭荔枝新熟时也。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夫雁宕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拨,已为瑰观;穹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六月初七日,抵兴化府。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数岭矣。莒溪即九漈下流。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奴辈惮害怕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比这更高出一倍的。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意即好似进入了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南过通仙桥,越小岭而下,为公馆,为钟鼓楼之蓬莱石,则雷轰漈jì即瀑布在焉。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如铺彀。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遗也。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则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临鲤湖。湖不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诸胜。梅洞在祠侧,驾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门。透而上,旧有九仙阁,祠前旧有水晶宫,今俱圮pǐ倒塌。当祠而隔湖下坠,则二漈至九漈之水也。余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与芳叔返。曰:“今夕当淡神休力,静晤九仙。劳心目以奇胜,且俟明日也。”返祠,往蓬莱石,跣xiǎn光足、赤足足步涧中。石濑làn石上流过的急水平旷,清流轻浅,十洲三岛,竟褰qiān撩起衣而涉也。晚坐祠,新月正悬峰顶,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静中沨沨fēng水声,时触雷漈声。是夜祈梦祠中。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漈。九漈去鲤湖且数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绝。数月前,莆田祭酒尧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悔昨不由侧径溯漈而上,乃纡从大道,坐失此奇。遂束装改途,竟出九漈,瀑布为第二漈,在湖之南,正与九仙祠相对。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辖制,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再下为第三漈之珠帘泉,景与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观澜。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从此上下岭涧,盘折峡中。峡壁上覆下宽,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管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壁下削,铁障四周把四周围得紧紧的,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虽小于鲤湖,而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所谓第四漈也。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水边突出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出五漈,山势渐开。涧右危嶂屏列,左则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层叠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zhuó洗,荫竹木而弄云烟。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处,见有别穴,必穿岩通隙而入,曲达旁疏,不可一境穷也!若水之或悬或渟tíng水积聚而不流通,或翼飞叠注,即匡庐三叠、雁宕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出九漈。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然见人至,未有不惊讶者。又五里,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初十日,过蒜岭驿,至榆溪。闻横路驿西十里,有石所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所,秋游鲤湖”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兴遂行。以横路去此尚十五里,乃宿榆溪。十一日,至波黎铺,即从小路为石所游。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岭。又五里,渡溪,即石所南麓。循麓西转,仰见峰顶丛崖,如攒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楼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颇峻,遂短衣历级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阴翳,虬枝老藤,盘结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应答不绝。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远凌虚,无与为对。亭当山之半。再折,石级巍然直上,级穷,则飞岩檐覆垂半空。再上两折,入石洞侧门,出即九仙阁,轩敞雅洁。左为僧庐,俱倚山凌空,可徙倚凭眺。阁后五六峭峰离立,高皆数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顶。松偃藤延,纵目成胜。僧供茗芳逸,山所产也。侧径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径。余曰:“此必有异,”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横路而返。是游也,为日六十有三,历省二,经县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