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怀念父亲的古诗句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出处:先秦的《蓼莪》释义: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出处:唐代杜甫的《百忧集行》释义: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怀念父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转眼又是一年过。 感叹人事物已非,惭愧内疚在心间。 女已努力慰严慈,怎奈世事多变幻。 人情淡薄何以堪,在天之灵莫牵挂。
《思父》当代纪大良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译文:青山将露翠色垒起父亲的坟茔,难以告别盛世丢下亲人的深情,从此悠闲漫步浏览九霄的天庭,再次见你音容只在梦中的几更。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清明悼念亡父 清明近,情伤透,思绪乱,蓑雨幽幽。 洒烈酒,焚纸钱,挂白纸,燃香袅袅,奠孤坟,子女亲明泪满流。
以下是一首想念天堂里的爸爸的诗: 怀念父亲 天人永隔四十年,无尽相思双泪涟。 暴雨萧萧削梦断,狂风凛凛凛心寒。 黄泉路上飞沙漫,阴阳阻隔绝音弦。
思念已逝父亲的诗句
思念已逝父亲的诗句如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苏轼《送贾讷倅眉》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 ——占全《示添丁》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看《怨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是存在的。2. 因为在古代社会中,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子女们对父亲的思念也是非常深刻的。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写作中也会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仙幡度我父亲魂 《思父》(七绝一) 欲翠青山起父茔,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悼春》(五绝)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别父》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今年节日。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怀念父亲的诗句有哪些?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骨血亲情唤不回,冥钱飞舞泪难持。——纪大良《浣溪沙念父》 白话文翻译:骨肉亲情呼唤不回来,在满天飞舞的冥钱中的我把持不住泪眼汪汪。
《思父》春雷轰烈起沧茔,难信慈严九界行。何日再耕陇上地,三更梦见泪无声。《悼慈父》清风蓑雨雨纷纷,正是人间换景新。孰晓天堂传诏令,仙幡度我父亲魂。《悼春》春韵入园香,慈严却远航。残红谁再护,把酒问夕阳。《七绝忆父》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思念已逝父亲的诗句如下: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七绝·改诗赠父亲》朝代:现当代|作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咏木老人(一作傀儡吟,一作咏窟磊子人)》朝代:唐代|作者:梁锽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怀念父亲的诗句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白话译文: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此文出自先秦·佚名《蓼莪》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
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