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背景
创作背景:《七律长征》是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他们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
该诗的历史背景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3. 在这一年中,红军战士靠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回顾长征中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表达了对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实力并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著名的长征。2. 《七律·长征》是在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创作的。作为红军的领导人,经历了无数次考验,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七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
七律的背景和原因如下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50字急急,.急急,急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实力,并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2. 在这次长征中,红军战士击败了敌军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到达陕北。
七律长征的内容和红军真实的长征过程是相匹配的。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就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千难万险。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
《七律•长征》全诗内容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译文如下: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