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名家名篇(与八月十五有关的名篇佳作?)

渐黄昏烟落雨 诗词大全 5

中国古代中秋节写诗的名篇都有哪些?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最美好的节日之一,象征着天下团圆的美好希望。但是在古代,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团聚,时空上的距离,让诗人们在这个节日百感交集。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写中秋节的名家名篇:《上海中秋之夜》丰子恺 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过中秋。晚饭后,皓月当空。我同几个朋友到马路上去散步,看见了上海中秋之夜的形形色色,然后回家。我将就睡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推门进来。他送我一副眼镜,就出去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赋予各种神奇的传说,而吟咏月亮的诗词,更是俯首可拾。 皓月当空,光照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

晚会精心选择的13个节目,其内容除了具备传统的歌颂祖国、与“中秋节”有关的经典诗文之外,还独具地方特色,特意添加了描写青岛的名家名篇,如闻一多的《青岛印象》、老舍的《五月的青岛》、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王统照的《青岛素描》等作品。

亏一样,人生也... 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不过,恰如明月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会难别离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是:时值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宋代诗人苏轼已经与自己的胞弟阔别七年有余,愈是中秋节便愈发思念,再加上苏轼仕途的不顺,一贬再贬,因此苏轼借着中秋节天上的一轮明月,有感而发,写下了《水调歌头》这首千古名词。

秋天的随想写景抒情散文 秋天啊,你有多不喜欢绿色呢? 我站在马路上,秋雨神不知鬼不觉地下了起来。忽感一阵凉意,不禁打了个寒噤。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在中秋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的赋予了情感色彩,团圆:‘身在异乡为异客。

中秋节名家名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烟花晚会结束了,人们陆续回家,我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身子,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明月还是那么圆,那么亮…… [后记]: 中秋夜晚的月色,太美了!那五彩缤纷的烟火,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

有恨,何事长向别...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秋节名家名篇:诗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出自:宋代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释义: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与八月十五有关的名篇佳作?

又是一年中秋月 儿时感觉天上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似乎触手可及,多希望能将她揽入怀中,因此每年中秋的时候,看着那一轮一年中最圆最大的月亮。

宋代诗人苏轼、杨万里、辛弃疾等名家,都留下了许多赞美月亮的名篇,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秋节的传统庆祝活动持续丰富。明代的中秋节活动包括祭月、赏月、杆秧歌、猜灯谜等。而在清朝时期,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更加多样化,如月赏、秧歌、猜灯谜、打龙舟和品茗等。

根据中央文明办有关要求,中秋节期间,湖南省文明办在全省广泛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描写中秋节的诗句。【诗歌节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名人写关于中秋节文章。

1、《印度洋上的秋思》——近代诗人徐志摩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2、《人好月婵娟》——现代诗人臧克家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

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

《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3、《中秋节》——近代女作家萧红

记得青野送来一大瓶酒,董醉倒在地下,剩我自己也没得吃月饼。小屋寂寞的,我读着诗篇,自己过个中秋节。我想到这里,我不愿再想,望着四面清冷的壁,望着窗外的天。云侧倒在床上,看一本书,一页,两页,许多页,不愿看。那么我听着桌子上的表,看着瓶里不知名的野花,我睡了。

那不是青野吗?带着枫叶进城来,在床沿大家默坐着。枫叶插在瓶里,放在桌上,后来枫叶干了坐在院心。常常有东西落在头上,啊,小圆枣滚在墙根外。枣树的命运渐渐完结着。

晨间学校打钟了,正是上学的时候,梗妈穿起棉袄打着嚏喷在扫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我也打着嚏喷。梗妈捏了我的衣裳说:“九月时节穿单衣服,怕是害凉。”董从他房里跑出,叫我多穿件衣服。我不肯,经过阴凉的街道走进校门。

在课室里可望到窗外黄叶的芭蕉,同学们一个跟着一个的向我问:“你真耐冷,还穿单衣。”“你的脸为什么紫色呢?”“倒是关外人……”她们说着,拿女人专有的眼神闪视。

到晚间,嚏喷打得越多,头痛,两天不到校。上了几天课,又是两天不到校。

4、《回忆母亲的月饼》——肖复兴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是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月饼老几样,哪里有如今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

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的地道,做工地道,包装也地道,装在油篓或纸匣子里,顶上面再包一张红纸,简朴,却透着喜兴,旧时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说老实话,她老人家的月饼是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

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

5、《故乡的中秋》——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臧克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肖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标签: 月饼 明月 名家名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