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写作背景
关于乡愁的写作背景如下: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出自诗人余光中所做的现代诗《乡愁》,全诗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写作背景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于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写作背景如下:1.时间:1972年。2.地点: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 3.结果: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了大陆,来到了台湾。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导致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他从不忘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余光中写乡愁的历史背景
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这首诗是余光中1972年所写。凭借这首《乡愁》,余光中被誉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
乡愁 全诗以感情为线索 在不以时间为顺序 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来抒写.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
余光中所作的《乡愁》的主要内容是: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余光中的《乡愁》是在1971年创作的,那时他已有20多年未返回大陆,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在台北厦门街的家中创作了这首诗。在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10岁的余光中开始经历与亲人的多次分离,先是随父母在上海和重庆之间迁徙,随后在22岁时来到台湾,并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
余光中乡愁的注释?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乡愁》的四种意象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余光中的《乡愁》写作背景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创作背景见下面: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于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的《乡愁》是什么背景下写的?
余光中的《乡愁》写作背景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于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写了四个意象:邮票,表达少年学子,对母亲的思念;船票,表达青年游子,对新婚妻子的思念;坟墓,表达诗人移居台湾后,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海峡,表达余光中先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翘首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
《乡愁》运用的写作手法:《乡愁》一首非常有内涵的诗。从诗的格式而言,明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借用排比加强语势和表现力,使那浓浓的乡愁流溢至。《乡愁》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余光中在写乡愁的时候,他是在中国的台湾省。余光中他的祖籍是南江苏省南京市人,后迁到台湾。
著名文学家余光中病逝:你还记得那弯浅浅的乡愁吗?
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乡愁》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为什么写《乡愁》?
特点如下:
1.意象的具体性。
乡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一种内在情感。 但是,诗人却通过“邮票”这个载体把思乡的内在情感外化为形象可感的意象。 由于对母亲的思念而不能直接相见,从而需要使用邮票来传递情感。
2.意象的抽象性。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
作品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余光中所作的《乡愁》原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