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去时泪”的出处是哪里
“明妃去时泪”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明妃去时泪”全诗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宋代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因为二者都是围在腰间的,所以寓意非比寻常。香帕汗巾,历来都是男女间致意传情的好道具。宝玉曾经给黛玉送过旧帕子,也是这个意思。
明妃曲中,杜甫的咏怀古迹表达了对明妃命运的惋惜,画图中春风面的明妃,最终却只有青冢对着黄昏,琵琶声中蕴含着千载的怨恨。而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则对汉朝政策的拙劣和女性地位的无奈做出了深刻反思,明妃的泪洒枝头,飘泊无定,红颜薄命。
“自古红颜多薄命”是出自苏轼“薄命佳人”历来诗词里常有慨叹红颜薄命的句子。如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这是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中的末二句。明妃就是王昭君。东汉元帝时,徵选天 下美女入宫,按图召幸。众女皆贿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只有她不肯行贿。
典故: “凤尾龙香拨”:这是唐代杨贵妃所用过的琵琶。此处寓意黄金盛世,暗指北宋的繁华时代。
飞花令安能?
飞花令关于安能的有: 1.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2.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要知道:“唐宋八大家”里面,这里都占了3个(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了,还有司马光、梅尧臣、刘敞等。此时苏轼兄弟还年轻,这次和诗堪称当时文坛的华山论剑了。我们先来看看梅尧臣是怎么写的:梅尧臣——《和介甫明妃曲》明妃命薄汉计拙,凭仗丹青死悮人。一别汉宫空掩泪,便随胡马向胡尘。
【原文】: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袁枚《随园诗话·卷四》 【释义】:美人和著名的将领都是命运多舛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机会很小。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抽花签的时候宝玉为什么对着宝钗的花签念了两遍后呆住了?
第六十三回,薛宝钗掣了一支牡丹花签,贾宝玉见花签上有“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古诗,又听了芳官所唱《赏花时》曲子,咀嚼出花签与曲中滋味,不觉呆呆出神。
王安石的 《明妃曲》为乐府体,它以颂美昭君对家乡故上的爱恋为主旨,而以讽刺汉元帝的和亲政策作衬托; 欧阳修这首 《再和明妃曲》亦为乐府体,它则以讽刺汉元帝的和亲政策为主旨,而以昭君不幸的命运作衬托。两者参照对读,我们不难发现,为能争胜原作,欧阳修此一和诗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花名签为芙蓉花,仙界来历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说到描写边塞风光,唐诗必绕不开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几位。
试比较王安石《明妃曲》与欧阳修《王介甫明妃曲》之异同。
王安石的明妃曲跟欧阳修的有什么异同点?
王安石的明妃曲跟欧阳修的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这两首作品皆推陈出新、善翻古意。如果说唐代的几位诗人的作品仅仅停留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念和感叹其命运的悲剧性上,那么宋朝的这两位诗人,则更多的把描写昭君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相同点:这两首作品皆推陈出新、善翻古意,借用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念和感叹其命运的悲剧性上,则更多的把描写昭君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相同点:这两首作品皆推陈出新、善翻古意,借用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念和感叹其命运的悲剧性上,则更多的把描写昭君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当时宋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在边境的威胁,使得朝廷不得不与这些国家订立议和,苟且偷安,导致国力贫弱.而朝廷内部君王臣子却仍然昏庸无道,危机重重却依然只顾享乐。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两位诗人创作《明妃曲》和《和王介甫明妃曲》,是为了借汉言宋,抒发心中的不满。
不同点:王安石作《明妃曲》更侧重歌颂爱国主义的精神,因为当时施宜生、张元之流报靠辽、夏,为其出谋划策,造成宋的边防大患,这种“卖国“行为被拿来与明妃的虽遭遇悲惨,但仍然忠于汉室日日思归的高尚纯洁的爱国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还把自己对命运的感悟上升到人生的高度,读来让人有所宽慰又不失信心。较之王安石诗的含蓄,欧阳修的诗则更为直接,是对不事振作的宋朝君王的谴责与声讨.议国事是从这一首琵琶曲入手,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平易婉曲的语言却与这种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喟的情感两相对比,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魅力。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之不幸,或寄托“怀才不遇”的感慨,而王安石欧阳修却推陈出新,颇为不同凡响,借汉言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