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生漫笔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现代一位卓越的学者,他涉足多个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工作。他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在学术道路上的起步始于1930年,当时他考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他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开始了教书生涯。
一.季羡林简介: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2.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佛教权威、历史学家、学术泰斗。
季羡林先生的座右铭是“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他以博学多识、兼容中西而闻名,谦逊而不炫耀,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广受敬仰。晚年的他倡导“和谐”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主张全球应秉持“和为贵”的原则。
季羡林散文"真"和"朴"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季羡林(1911年~2009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问,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饶宗颐先生,1917年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同年出生的名人有侯宝林,朴正熙(朴槿惠的父亲)。
季羡林说写作【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8月2日,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30年,当时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他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主修印度学,并在此期间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1911年8月,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清乎(今临清市),早年才华横溢。193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德文,为日后学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临清,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8岁。他是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2.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
季羡林,男,汉族,1911年8月6日生于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县,字希逋。
季羡林简介资料
季羡林简介资料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4、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5、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6、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8、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代表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留德十年》《新纪元文存》等。 季羡林的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所获荣誉 1986年 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 9年 “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7年 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 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 《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 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 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 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1] 2006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0年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