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十年一搏六月梦deg 诗词大全 7

南北方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由来:应该是西汉光武帝刘彻下令在正月十五实行元宵节,为了纪念汉惠帝刘盈的政策取得的盛世象征。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以上就是我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地准备投井。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据记载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就有了元宵节的说法,所以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由来:在秦朝我国就有过元宵节的习俗。汉文帝时期,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帝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节的由来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风俗习惯: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两千多年前,汉文帝正式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 吃元宵 形成于宋代《元宵煮浮圆子》诗中:“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闹花灯 始于西汉时期《资治通鉴》中记载,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不论男女,不分贵贱,都到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的大地如同白昼。

元宵节的由来儿童版?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春节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元宵节的由来: 据说,汉朝汉武帝时期,宫中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她在正月十五这天,想念自己的亲人,于是做了花灯用来寄托思亲。

习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几个传说:来源于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元宵节民间还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

元宵节里最主要的节目是赏灯。关于点灯、赏灯、燃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最早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在掌握了用火之后,可以驱散猛兽,于是在月圆之夜点燃篝火,举行驱鬼仪式。原来元宵节燃灯的习俗,就是从中华先民的这种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另外一种说法是,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应当源于道教的”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火官是在正月十五诞生的,所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要燃灯庆祝。

元宵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汉族传统的元宵节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的,汉文帝下令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创建”太初历“。进一步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的节日。“一年明月打头圆”,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有着独特的意义,而这一天也是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一:很久远的时候,天帝要惩罚错杀他喜爱的神鸟的人类,他善良的小女儿怕无辜的人们受到牵连,暗中提前告知:人们唯有齐心协力,想出应对的方法才能躲过这次浩劫。后来有个老人家想出一个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在正月十五晚上,天帝看到人间一片火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平安躲过一劫。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传说

  传说二: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想投井。东方朔搭救后问明原因,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便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便在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瞒过玉帝。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也在那天晚上与家人团聚了。

元宵传统习俗

  吃元宵

  元宵节总是要吃元宵的。元宵节吃元宵始于宋朝,不过当时元宵叫“浮圆子”,到明朝才称“元宵”。元宵又叫汤圆。据说袁世凯称帝后,认为“元宵”就是“袁消”,于是下令改“元宵”为“汤圆”。过去每家做元宵、吃汤圆,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团圆、和睦、幸福。近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制作越来越精致美味多样。

吃元宵的习俗

  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节民间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赏花灯的风俗也起自汉朝,到了隋唐时赏花灯更加兴盛,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发展成盛大的灯市,还建立高大的灯树、灯轮,甚至灯楼。到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也延续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充分体现出这一盛景。明代时赏花灯习俗达到顶峰,明规定正月初五张灯,正月十五落灯,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明时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在这时除燃灯之外,还放鞭炮烟花助兴。

  元宵节赏花灯自然少不了灯谜。灯谜始于南宋,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等等一百余种。猜灯谜,直到今天依旧是元宵节一景。

  偷菜日

  元宵节也是偷菜节,又称偷菜日,是流行于中国某些地方的传统习俗。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元宵节那一天。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元宵节习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不过小编在此要给出友情提示:若非专业演员,请切勿模仿表演,以免受伤。

网友还看

标签: 习俗 燃灯 花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