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鹧鸪天,辛弃疾下阙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

四月春暖花开 诗词大全 1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鹧鸪天

《鹧鸪天》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鹧鸪天·送人》辛弃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译文: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原文: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写了桑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等景物。

辛弃疾的《鹧鸪天》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词作,其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鹧鸪天,辛弃疾下阙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

词的下阕是通过评说陶渊明作品的特点与价值、历史地位来赞颂他的:词中点出陶诗文字清新,内容朴实,千秋永存;其历史地位千古留名,远胜王侯公孙。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稼轩词六百余首,用调一百以上。

词的上阕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白色的荠采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

⑤“明朝”两句:言明日东归临安,当于舟船对月思友。张孝祥《鸪天?判州别同官》词:“今宵拼醉花迷坐,后夜相思月满川。”这是辛弃疾在聚会饮酒时,与朋友叙述自己的由来已久的苦衷。我与你团聚与分散的太匆促,但这并非偶然。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篇1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 [出自] 辛弃疾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 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词。 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最后两句的写作手法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标签: 辛弃疾 嫩芽 柔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