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原文和译文
老马识途是韩非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它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译文:杨朱路过宋国,投宿于一个旅店。店主人有两个小妾,那个长得丑的地位高,长得美的地位低。杨朱问其中的缘故。店主人回答说:“长得美的自以为漂亮,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自以为丑陋,我却不觉得她丑陋。
缉的形近字辑 详细释义 〈名〉 (形声。本义:车箱) 同本义。泛指车子 辑,车和辑也。——《说文》 辑,合材为车,咸相得谓之辑。
【原文】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 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
史记‧韩非传》索隐:“《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分上下二篇,上篇汇集了三十四则故事,下篇三十七则。内容广泛,涉及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可读性强。学者们认为是韩非为写作和游说所准备的材料,因而都能围绕韩非的学说,且多在他篇中出现过。
杨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韩非子说林上》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译文《韩非子说林上》译文《韩非子说林上》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译文: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个人对他说:“你到越国一定会穷的。”那个鲁国人问:“为什么?
意思是:倚靠别人不如倚靠自己,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出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读音:jiá或shè1.《集韵》失涉切,音shè。目动貌。与同。2.音jiá。目睫动。一曰眇也。《韩非子·说林篇》惠子曰:今有人见君,则其一目,奚如。
辑 輯 jí 〈名〉 (1) (形声。本义:车箱) (2) 同本义。泛指车子 [sedan chair] 辑,车和辑也。——《说文》 辑,合材为车,咸相得谓之辑。
韩非子说林上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文言文翻译: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在王牌对王牌中最难猜的成语是“画蛇添足”。该成语源自《韩非子·说林》中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已经画好了一条蛇的人又画了一只足,让蛇变得多余且荒唐。
《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原文是:“齐宣王问曰:‘夫杞人亦有忧天之乎?’管仲曰:‘有之。其所忧者,恐天坏也。
《先秦散文·韩非子·说林下(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说林下(节选)》原文鉴赏 杨朱之弟杨布①,衣素衣而出②。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③,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予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④,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释】 ①杨朱:战国初哲学家,魏国人。 ②素:白色。 ③缁(zi音资):黑色。
韩非子说林上翻译: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原文: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
“鲁人徙越 ” 节选《韩非子·说林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男人佩玉,就是希望自己能像玉一样,有光泽,是纯洁之意;有温度,以仁温暖他人;所以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说君子要像玉一样温暖而润泽万物。
韩非子节选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说林上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东居山之阳,下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翻译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注释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进攻。
3、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
4、遂:终于,最终。
5、阳:南边。
6、阴:北边。
1. 《韩非子》文言文的翻译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那么)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雍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本领)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是)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无义,表取独)所以蔽胁(被动),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被动,被重用)也。
翻译:
宋 国有个卖酒的。给的量很足,待客殷勤,酒又酿得香醇,而且店铺门前高悬酒幌,但是酒却卖不出去,变质发酸了。إ他感到很奇怪,就向知道(道理很多)的邻人杨倩老人请教。إ杨倩说:“你店铺里狗很凶恶吧?”إ他不解地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إ杨倩说:“人们都害怕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装上钱,拿上壶,去打酒。而你的狗咬龇牙咧嘴窜出来咬人,谁还敢到你这里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呀,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把它献给君王,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地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君王很少有人帮助,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生明智的原因啊。”
2. 选自《韩非子》的六则文言文加译文 《韩非子》六则
【原文】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题解】
《韩非子》是后人所辑录的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口吃的毛病,但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之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译文】
1、长达一千里的堤坝,常常会被一个蚂蚁洞弄决堤。
2、用你的矛,去进攻你的盾牌。
3、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袖子越长越擅长舞蹈,钱越多越容易做买卖。
5、边塞地区的老人丢掉了一匹马,又如何能知道这不是福运呢。
6、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虚假的虚夸的东西没有用处。
3. 《韩非子》文言文的翻译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很公平,对待顾客十分小心恭敬,酿制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
酒都发酸了,店主弄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去请教一位他所认识的老人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哪。”
国家也有猛狗。有才能的人胸怀本领而想使大国国君贤明;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
这就是国君所以受蒙蔽,受挟制的原因,也是有本领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啊!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啦!”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缘故。
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人民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而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靠诸臣百吏的贿赂而变得富有。
官吏不诛罚,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所以大臣当权而专政擅权的,对分明为自己效力的人一定给他好处,而对那些不效力自己的人一定加害。
这也是猛狗。有些大臣就是猛狗,吓走了有才能者,有些大臣又像社鼠,离间忠臣与君王间的感情,但人君却又不知觉。
这样下去,君王颓废而无用,国家怎会不灭亡呢?。
4. 古文韩非子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鲁人身善织屡,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之冠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
译文: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个人对他说:“你到越国一定会穷的。”那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劝他的人说:“编草鞋是为了给人穿,而越国人不爱穿鞋喜欢赤脚,织白绸是为了做帽子,而越过人不爱戴帽子喜欢披散着头发,你要到了不能用你长处的国家去,想不穷做得到吗?”
新编: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个人对他说:“你到越国一定会穷的。”那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劝他的人说:“编草鞋是为了给人穿,而越国人不爱穿鞋喜欢赤脚,织白绸是为了做帽子,而越过人不爱戴帽子喜欢披散着头发,你要到了不能用你长处的国家去,想不穷做得到吗?”
那个鲁国人就是不信邪,带上妻子到了越国,他编了很多草鞋送给那些上山砍柴和做挑夫的人,他老婆做了很多帽子送给越国的美女,结果不出几年,越国的人都开始穿鞋了,越国的美女以能戴上用他老婆织的白绸做的帽子为荣,不久以后,他们夫妻赚的盆满钵满,衣锦还乡,令那个劝他的人大跌眼镜。
/page/bbb4c4cfd7d3/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5.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也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
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
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
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
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 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
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
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
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 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
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
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
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
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节选自《韩非子·六反》)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犯军旅之难 犯:侵犯B.明主之法,揆也 揆:准则C.又劝一国 劝:劝勉D.故人易之也 易:轻视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忍以饥寒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是故欲治甚者 吾妻之美我者C.欲治者奚疑于重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此不察于治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4分)(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
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4分)(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4分)参考答案:10、A(犯:遭遇)11、C(C项,疑问代词,怎么;A项,介词,用/动词,任用;B项,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D项,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介词,表被动,引出对象。 )12、B13、见译文画线部分【参考译文】现在普通人家治理产业,用忍受饥寒来相互勉励,用吃苦耐劳来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战争的灾难,荒年的祸患,仍然能吃饱穿暖的,一定是这种人家;用吃好穿好来相互爱怜,用安逸享乐来相互照顾,遇到灾荒年月,卖妻卖儿的,一定是这种人家。
所以把法作为治国原则,虽在开始时艰苦,日后定得长远益处;把仁作为治国原则,虽有一时的快乐,日后必定困苦交迫。圣人权衡法和仁的轻重,选择利益最大的一方,所以用法来相互强制,而抛弃仁人的相互怜爱。
学者的话都说要减轻刑罚,这是乱国亡身的方法。大凡赏罚坚决,是为了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
赏赐优厚,想要的东西就会迅速得到;刑罚重,厌恶的东西就能很快禁止。要想得到利益的人必然厌恶祸害,祸害是和利益相反的东西。
违反自己的欲望,怎能不厌恶呢?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必然厌恶动乱,动乱是安定的反面。因此迫切希望治理好国家的人,赏赐一定优厚;非常厌恶动乱的人,刑罚一定很重。
现在主张轻刑的人,不太厌恶动乱,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
因此判断一个人贤与不贤、笨与智的方法,在于他对赏罚轻重的看法。况且重刑,不单是为的惩罚人。
明君的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惩治大盗,不只是惩治大盗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大盗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死囚。
对小偷用刑,不只是惩治小偷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小偷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苦役犯。所以说:严惩一个坏人的罪行来禁止境内的奸邪,这才是惩治的目的。
受到重罚的是盗贼,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重刑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至于优厚的赏赐,不只是奖赏功劳,还可以勉励全国民众。
受到赏赐的乐于得利,未得赏赐的羡慕受赏者的功业。这是酬劳一个人的功业而勉励了国内民众。
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厚赏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6.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z/q174936623全文我听说:“不知道的开口就说,是没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说,就是不忠。”
做臣子的,不忠诚就应该去穷尽,说了不得当也应该去穷尽。即使这样,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说出来,希望大王来判定我陈述见解的罪过。
我听说:天下各国以赵国为中心,北边连结燕南面连结魏,又联络楚国加固与齐国的关系,收买韩国而成合纵之势,准备对西面的秦国竭力作对。我私下里讥笑他们。
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形,而天下各国都得到了,大概是这样说的吧!我曾听说,“以混乱的国家去攻击有治理的国家必亡,以邪恶的战争去攻击正当的国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人去攻击顺应人心的国家必亡。”如今天下各国府库财物都不足,谷仓里都空虚,他们却动员所有士民,设置军队数十百万,其中磕头披戴羽毛在将军面前宣誓愿意决一死战不止千人,都说要决一死战。
但当雪白的锋刃在前,砍斧铡刀在后面督战时,他们还是逃跑而不拼死。并非是他们不能拼死一战,而是上层统治者不能拼死一战。
说好的奖赏不给予,说好的惩罚不施行,赏罚不讲信用,所以士民们不愿决一死战。如今秦国颁布号令实行赏罚,有功无功要看事实验证。
民众从父母怀抱襁褓里出来后,有生以来没有见到过贼寇,但听说有战事,立刻跺脚赤膊,迎刃而上,踏着火红的炉炭火,决一死战而冲上前的比比皆是。那决一死战和决心生还是不一样的,而民众之所以为之,是崇尚奋勇死战。
如果一个人奋勇死战就可以抵抗十人,十个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万人,一万人奋勇死战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有名的部队有数十百万。
秦国的法令赏罚,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国都不如。凭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秦国占有。
所以秦国作战从没有不攻克的,攻击敌国从没有不取得的,所当其锋从没有不打破的,开辟土地数千里,这是秦国的丰功伟绩。然而现在兵甲不锋利了,士民百姓担忧了,府库积蓄离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芜了,谷仓也空虚了,四面相邻的诸侯国不顺从了,称王称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谋臣不能竭尽忠诚啊!我大胆地说说吧: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向北攻破了燕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土地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对天下各国发号施令。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够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
齐国,是五战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没有了齐国。这样看来,所谓的战争,也关系着万乘之国的存亡。
而且我还听说,“砍树不留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归附于陈国。
就在这个时候,如果随着楚国的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楚国可以到手,那么楚国的民众就足够秦国使用,它的土地就可以足够利用,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这就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退后,恢复与楚国的和谈。
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率领天下他们的人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是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道路的一次机会。
天下人又周密和同而进军华阳城下,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秦兵直进到大梁外城下。围困住大梁几十天,那么大梁就可以攻下;攻下大梁,那么魏国就可以到手;魏国到手,那么楚国、赵国联合抗秦的意图就无法实现,那么赵国就会危险了;赵国危险了,而楚国人就会疑虑而徘徊不前;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就可以侵犯三晋。
这样一举称霸的名声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而退,恢复与魏国的和谈。使得魏国人回过头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
这就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二次机会。从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国的时候,想用秦国一个国家的兵力来完成两个国家的功业,因此士兵终年在外日晒雨淋,士兵们疲惫担忧不堪,这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三次机会。
赵国,是地处中央的国家,是各方民众杂居的地方,它的民众轻狂而难以使用,国家的法令没有治理,赏罚不讲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尽其力量。它本来就有了亡国的形势,而又不担忧民众的发展趋势,却动员所有士民组成军队驻扎于长平城下,想要争夺韩国的上党郡。
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攻克了武安城。在这个时候,赵氏家族上下不相亲近,大小官员互相猜疑。
而且邯郸城的官员没有尽职守责。这时攻邯郸,控制山东河间地区,再引军而动,向西攻修武郡,越过羊肠要塞,降伏代郡、上党郡。
代郡有四十六县,上党郡有七十个县,不用一副铠甲,不辛苦一个士兵,这些都会成为秦国所有。如果代郡、上党郡不经战斗而全部归秦国所有,那么东阳、河外之地。
7. 《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翻译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 *** 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齐桓公回答:“好。”
就在这一天,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过了很多天,国境之内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8. 哪里有韩非子的《巧诈不如拙诚》文言文翻译 原文: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谟。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译文: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貘。让秦西巴拿着回家,貘的母亲一边跟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给母貘。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貘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