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诗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题王维〈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指画里富有诗意。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认为,诗与画的结合是从王维开始的。王维的诗现存至今的有400余首,清人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中可供世人研究。王维的一生在仕途中颇为不顺。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后来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很赏识诗人王维,提拔他为右拾遗。
下一句是画中有诗。原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译文:品味王维的诗作,在诗中竟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又藏着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与孟浩然同为盛唐什么诗派代表其作品被谁赞为“诗中有话,画中有诗”?
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代表,其作品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朝诗人王维,人称诗佛,田园诗人,后世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像一副明月石泉的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这是北宋苏轼评价王维诗画的时候所做出的评语。《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写的哪首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望天门山》,全诗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原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有《王摩洁文集》等行世。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什么意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shī zhōng yǒu huà,huà zhōng yǒu shī)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出处: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朝的苏轼 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拼音[ hu zhōng yǒu shī ]画中有诗的意思 指画里富有诗意。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繁体 ]画中有诗[ 成语正音 ]画,不能读作hu。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的一句诗。解释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文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体现在诗歌与绘画的交织之间。详细解释:诗中有画的意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景象。所谓“诗中有画”,指的是诗歌在描述景象、情感时,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什么意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1、《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4、《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汉江临眺》: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7、《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以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示例,从视听结合赏析: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释义: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
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
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
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写初秋,写得真是恰如其分。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儿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但是,只要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秋天的温差也变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是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这都是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空山并不是空无一人的山,最起码诗人就在山里,何况后面还有浣女和渔舟。
所谓“空山”,不在浪无人踪,而在于远离尘嚣,这样的山,原本就是王维的心头挚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都是空山自带的禅意。那“新雨”呢?所谓“新雨”就是刚刚下过的雨。空山本来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洗涤,更加空明澄澈。
再加上“晚”和“秋”这两个元素,相对于白天的热闹,傍晚有幽静之美;相对于春夏的缤纷,秋天有俭静之美。在一年的这个时节、在一天的这个时段,在一座远离尘世的空山之中,在一场涤荡万物的新雨之后,诗人的内心是和空气一样透明,和空山一样宁静的,在这样的心境之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居秋暝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