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VS60万,穷小子朱元璋,如何上演“逆袭记”?
导读:依题主所言,20万VS60万说的应该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最后以朱元璋的完胜而告终。
这个问题问得,怎么说呢,比较缺乏常识。但是我还是要认认真真的回答一下,为什么这么做不行,或者说,为什么曹操当年他没有这么干?首先来看赤壁之战的起因。
交战双方:鄱阳湖之战是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坚持数月,一直坚持到朱元璋保卫安丰成功后回到应天。(此时朱元璋观察到江水开始一天比一天少,进入枯水期)久攻洪都而不下,士兵多死伤,陈友谅军队已经缺衣少粮,疲惫不堪。朱元璋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七月初六,鄱阳湖大战正式开始。
因为朱元璋处于劣势,在鄱阳湖大战中,由于陈友谅是楼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很容易就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战船,发炮攻击。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朱元璋所后怕的是,如果不是当时陈友谅学曹操将所有的船只用铁锁连起来,而恰巧当时刮着东北风,朱元璋借借东北风,利用火攻使陈友谅的舰队陷入火海之中,那么历史将可能像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鄱阳湖之战是对朱元璋来说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历史上也给了鄱阳湖之战一定的肯定。
鄱阳湖之战,也被称为鄱阳湖水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平定天下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朱元璋的全面胜利,也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前途命运。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鄱阳湖之战被称为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也是中国水战历史中第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鄱阳湖之战 战争时间: 公元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 战争对手 :明军(朱元璋)V汉军(陈友谅) 战争结果 :朱元璋获得胜利,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阵亡,5万余陈军降。 战争背景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以下14次规模大的战争: 1.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国元朝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朱元璋在此役击败并杀死强敌陈友谅,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
五湖是: 五湖:洞庭湖、2113鄱阳湖、太湖、洪5261泽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4102海、南海。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击败陈友谅,明军顺利拿下江西、湖南、湖北,眼前形式对朱元璋来说一片大好。那鄱阳湖之战无疑是重要的转折点,在这场水战中,朱元璋的兵力远不如陈友谅。当时明军只有20万,而汉军有65万人,陈友谅兵力是朱元璋三倍之多,为何他还会吃败仗呢?
鄱阳湖之战,作为朱陈之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标志着决战阶段的终结,对于明朝的崛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场水战直接导致了陈友谅的败亡,他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或被俘,为朱元璋在1362年的困境中带来了久违的全面胜利。在此之前,明军面临着实力强劲的汉军和东面吴军的双重威胁,战局一度胶着。
鄱阳湖大战是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著名水战。
鄱阳湖大战是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著名水战。
五湖的具体位置
湖区面积1.878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双方动用火炮 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鄱阳湖之战 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 鄱阳湖之战的过程:元末,南方各反元武装不断取得胜利。
鄱阳湖之战壁画在对鄱阳湖之战的评价中,首先来说说陈友谅。原来陈友谅是海军出身,之所以选择在鄱阳湖上作战,也是因为这个有利条件。但是,他实际上是在拥有巨大优势的前提下失败的。不得不说,这跟他的自大和规划失误有关系。当时朱元璋率领大部分军队支援的时候,应天的士兵很少,防御能力肯定很弱。
鄱阳湖之战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获胜的? 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是元末时期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爆发的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水战,以陈友谅惨败告终,就连他自己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鄱阳湖水战,意味着陈友谅所部失去了抵抗力,被彻底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手下十大名将?
大明开国十大名将: 徐达(1332—1385)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决定性战争,以陈友谅战死,朱元璋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水战。
鞋山地处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又是从南至北百余里湖面的唯一大岛,当然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周瑜就在此操练水军,后出湖口破曹军于赤壁。
鄱阳湖之战简介 鄱阳湖大战是指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一场著名水战。这场战役,是朱元璋当、建大明最为关键的一场恶战。此战的地位,可以同“周郎赤壁”的划等号。
鄱阳湖之战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爆发鄱阳湖之战,此战朱元璋获得胜利,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生于庐山南麓鄱阳湖畔,逝于庐山之中。 陶渊明在九江当江州祭酒,彭泽县令。
鄱阳湖之战的过程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
鄱阳湖之战的过程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
元末,南方各反元武装不断取得胜利。至正二十年(1360年)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以武昌为统治中心、“尽有江西、湖广之地”、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以应天(今南京)为统治中心的吴国公朱元璋和以平江(今苏州)为统治中心、控制了苏浙之地、自称吴王的张士诚三大势力,由于辖区相邻,彼此展开了武力兼并。
“陈友谅兵强志骄,张士诚粮足财富而无远图。为避免两线作战,朱元璋决定先集中兵力西征陈友谅,因为他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野心和力量都很大,是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汪红亮说。
正当朱元璋运筹灭陈之际,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水军10万进攻应天府,被朱元璋打败,退回江州(今九江),据守故地。朱元璋趁胜不断向西推进,仅用一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乐平、抚州等地,并于至正二十二年取得龙兴(今南昌),改为洪都府,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相继归属,实力大大增强。
洪都告急两军相遇鄱阳湖。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因疆土被朱元璋所占,大为气愤,趁朱军主力北援安丰之机,以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当时守城的大都督为朱元璋之侄朱文正,率众兵浴血奋战,死守洪都85天未投降。
同年七月初,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回救洪都,于十六日进抵湖口,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和南湖嘴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以防陈军逃跑;自己则亲率水师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展开。
陈军摆巨舰连锁为阵。
七月二十日,两军在鄱阳湖康郎山湖面相遇。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据史料记载,“联巨舟为阵,楼槽高十余丈,绵互数十里,族旗戈盾,望之如山”,且“乘上流,锋锐甚”,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弱点,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器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陈友谅军的船为红色,朱元璋军的船为白色。一开战,朱军大将徐达便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锋,击败了陈军的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也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朱元璋的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
此时,战斗陷入胶着状态。从清晨打到日暮,仍未分胜负。
朱军巧施火攻烧连船。
七月二十二日,双方重新部署兵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决战。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的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
待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军将领率“敢死队”驾7艘装满火药柴薪的渔船迫近敌舰,顺风放火。一时间,湖中火光冲天,陈军大乱。朱元璋抓住有利战机,立即调动水军主力全线出击。只见千艘战船一齐驶向敌军,朱军将士喊杀声震天动地,火器齐放。陈军连船顿成一片火海,上百艘巨舰均被烧毁,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
朱元璋趁势挥军进击,杀敌2000余人。次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瞄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
陈军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舰后,集中炮击。朱元璋紧急移往他舰,原舰被击得粉碎。为挽回危势,七月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6舰突入陈军舰队,和朱军主力舰队里应外合,出奇制胜。在朱军的前后夹击下,陈军大败,“弃旗鼓器仗,游蔽湖面”。陈友谅只好收拾残部撤退,不敢再战。
妙用攻心战术分化陈军。
当晚,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部)。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其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朱元璋,致使陈军力量更加削弱。
原来,朱元璋怕陈友谅焚舟逃跑,便写信激他决一死战:“公乘尾大不掉之舟,损兵蔽甲,与吾相持,以公平日之强暴,正当决一死战,何徐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无非丈夫乎?”这样一来,加之大将叛敌,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
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受伤的给良药治疗,并祭奠已阵亡的陈友谅弟侄及将士,下令“今后凡擒获的敌军俘虏,一律不准杀害”,还对前来投诚的官兵加以优待。
朱元璋的这些策略大得人心,促使陈军内部分崩离析,日趋瓦解。紧接着,朱元璋又乘胜控制了战略要地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中流,待机歼敌。
陈军粮尽援绝全线溃败。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军被困湖中,粮食殆尽。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陈军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完全打不开生路。
在激战中,陈友谅被飞箭“贯睛及颅而死”。主帅阵亡,全军溃败,5万余人全部投降。至此,鄱阳湖大战以朱胜陈败而告终。
次年二月,朱元璋率师围攻武昌,尽占陈友谅所辖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鄱阳湖之战的胜利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为他平定江南、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他在消灭陈友谅后曾对诸将说: “此贼亡,天下不足定矣。”明末著名史学家顾祖禹也评价道:“混一海内之业,肇于鄱阳一战。”
此次水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都是史上空前的,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在中国水战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