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苏武传直接表现
【文言文阅读苏武传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苏武传通假字:畔,通“叛”;旃,通“毡”;去,通“弆;亡,通“无”;决,通“诀”;以,通“已”;蹈,通“掏”;驩,通“欢”。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这一句属于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这两句话出自汉代班固的《汉书 苏武传》。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关于古文苏武传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为: 要 翻译:我为什么要见你。原句是“何以女为见”,女是通假字,通“汝”。
翻译:我为什么要见你。原句是“何以女为见”,女是通假字,通“汝”。出自:汉 班固《苏武传》原文选段: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文言文苏武传讲解
《苏武传》的文言文翻译 《苏武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4313934传》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
原句应该是“何以女为见”,女是通假字,通“汝”.这句话是一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见女为”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6.法令亡常 亡:通“无”。
《苏武传》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空自苦亡人之地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
空自苦亡人之地,这句话的通假字是“亡”,通“无”,没有。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苏武传训练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苏武传训练题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A.数通使相窥观。( ) B.汉天子,我丈人行。( )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D.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见犯乃死,重负国有通假字吗
没有。见犯乃死,重负国翻译之后的意思是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就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等到被匈奴侮辱之后才死,那么就更对不起国家,通过翻译也可以知道这句话当中并没有通假字的存在。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③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武父子亡功德(亡同无,没有) ④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 ⑤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⑥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
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降:,使……投降。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孩子 还是自己做比较记得住哦~还有啊- -你木有悬赏分是很少会有人肯打那么多字给你的撒。
苏武传的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创作背景
苏武是西汉大臣。他出使匈奴,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
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
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
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
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汉书·苏武传,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