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大以后成了著名的什么?
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张衡,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科学家,字平子,出生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的张氏大姓家庭。其祖父张堪曾担任蜀郡太守。十七岁时,张衡前往三辅地区游学,后又赴京都洛阳,师从太学,通晓《五经》与《六艺》。他才识过人,但为人谦逊,不喜与世俗之人交往。在南阳担任主簿达八年之久。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
张衡(78年—139 年)族,南阳西鄂(今 河南南阳市石桥镇 )人,南阳五圣之 一,与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并称汉 赋四大家。
张衡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张衡:公元78年到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汉族,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东汉时期的伟大人物。在科学领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众多仪器,并在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和机械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的资料 张衡的资料20字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张衡性格特点:义气鲁莽,勇敢果断。 张横,《水浒传》中号称天平星(部分版本为天竟星)船火儿,排梁山好汉第二十八位,是梁山水军八寨第二头领。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张衡的资料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字平子,东汉时期的杰出人物,出生于建初三年(公元78年),逝世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他出生于南阳西鄂,即现今的河南南阳市石桥镇,是汉族的杰出代表。张衡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张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汉代时陵园建造宏伟,翁仲、石兽对立,祠庙巍峨壮观。后经战乱,以往胜迹荡然无存。
资料关于张衡
张衡(78-139年)是东汉时期出色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发明很多天文仪器,例如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模拟天体运行情况的「浑天仪」等。他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文体──赋的著名作家,《二京赋》是他的代表作。 张衡 [编辑首段] *** ,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张衡)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4/47/Zhang_Heng/180px-Zhang_Heng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张衡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7/72/Disambig.svg/25px-Disambig.svg 张衡重定向至此,关于张衡之其他意思,详见「张衡 (消歧义)」。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 目录[隐藏] 1 生平 2 文学成就 3 注释 4 参阅 [编辑] 生平 张衡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张衡从小好学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出自《史书》)。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在并进入当时著名学府太学学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来研习文学,29岁时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 张衡曾当南阳郡守的幕僚。三十多岁时(111年),张衡出仕,当过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和尚书,其中担任太史令长达14年。 三十岁后,张衡开始研习天文。对天文历算有深刻研究,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算罔论》。 公元117年,张衡改进了浑象,设计制造的利用水利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混象(即浑天仪)在洛阳完工。张衡所著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在《灵宪》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指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蚀成因。在《灵宪》中,张衡还算出了日、月的视直径,记录了洛阳观察到的恒星2500颗。还测出了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1] 阳嘉元年(132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候风地动仪[2],可以准确测出地震方位,并令使官记录地震方向地点,积累了许多可贵资料。 他采取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math/4/3/9/439dae0774c4334ba81c078fc9e01cfd 作为圆周率的值[3]。 [编辑] 文学成就 张衡也是汉代有名的赋家。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汉赋从长篇大论的堆砌文字,转变为抒发心灵的短小篇章。在张衡的年代,盛行汉赋的模拟风潮,他也有充满模拟成分的作品,《二京赋》即为其代表。但是他的《归田》、《思玄》一类的作品,形式较为短小,一扫汉赋先前那种铺采摛文、虚夸堆砌的手法,运用清丽抒情的文句,描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情,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变化,对后代的辞赋也很有影响。 [编辑] 注释 ↑ 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365.256354平均太阳日。 ↑ 《后汉书·张衡传》:「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如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隋唐书·律历志》:「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卫、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圆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著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候的人,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喜欢阅读各种书,求得更多的知识。他最大的兴趣是研 究天文。 我国古时候对宇宙的构造,有三种不同的学说︰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飘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个笠帽、地如同棋盘,笠帽盖在棋盘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运行。3.天像一个蛋壳,地包在壳里像蛋黄,日月星辰 都生长在壳上,天壳不停地转动,日月星辰也跟着不停的运行。 张衡认为三种说法都不够正确。他不断的观察天象,依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自创一套理论。在他的天 文学说中,已经提到赤道、黄道、南北极等的名词。并且找出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因此能够解释为甚么夏天 会日长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时,他观察研究出月亮不会发光,是太阳照射到它而反射出来的光。 古时人们认为月蚀是天狗吃月亮,他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他认为是太阳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挡住了。 虽然他的这种理论不对,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无望远镜也无其他能帮助观察天文的仪器,他仅靠肉眼 长久细心的观察,而创出这种理论,已是难能可贵了。 张衡最伟大的发明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浑天仪」是用铜铸有内外两圈,靠滴水慢慢转 动,上面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及日月星辰等记号。从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 象,与实际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风地动仪」是用铜铸造的,有报导地震的功能。它像个巨大的酒坛子,坛 四周有八条向下而昂起的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面坐着一只张开大口的蟾蜍。当某一地 方发生了地震,若地震在东方,面朝东方的龙的龙嘴便会张开,嘴里的铜球便会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虽然 这两种仪器有很大的贡献,但经过东汉末年的多次战火,「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已不再存在。现时 所能知道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后来的人从各种书籍中找到一些有关制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着制造 了模型,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见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张衡除了喜欢研究天文、科学外,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和画家,他写的「二京赋」和「南都赋」等作品在 文学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历代名画记」中,被选为东汉时候的六位名画家之一。他可算是历史上一位学 识广博的能人了。 天文科学家 张衡 简介 张衡天资聪敏,且勤学不倦。他自小就到处结交了各著名学者,对于张衡往后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二十三岁时,他放弃了当大官的机会,只选择到南阳郡担任太守主簿。后来南阳郡郡守因政绩卓越而被皇帝升迁,张衡并不打算和郡守一起到洛阳,反而决定回乡闭门读书。期间,他大量研读大量有关科学的书籍,从而发展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知识,堪称为「博学」之士。后来因为母亲的鼓励,34岁担任「尚书郎中」的官职,四年后被任命为「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气象与地震的观测与纪录。 张衡对天文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对于宇宙的构造,有三种曾较为流行的说法: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是较古老的说法,《晋书》认为:始自伏羲,传于周公。此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如同一个笠帽、地如同棋盘,笠帽盖在棋盘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运行。 浑天说则传说至少始自西元前四世纪战国中期的天文学家石申,最早有详细的说明则是在张衡所著《灵宪》一书,而浑天仪以此为理论基础制作。此说认为天似鸡蛋,地则像是蛋黄包在其中,天由气支持,水位于天的底部,地则浮于水上,而日月星辰都生长在壳上,天壳不停地转动,日月星辰也跟着不停的运行。 宣夜说又称为「太空说」,认为天是空而无质,无穷无极,日月星辰飘浮在空洞洞的天上。 张衡可说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虽然这说法仍有很多漏洞,但比起「盖天说」更进步,更能真实地反映了宇宙的原本面目。「浑天说」将大地看作是一个蛋黄,圆圆的外型就像地球,比较接近真实情形。加上以这理论能够找出太阳的运行规律,解释夏天日长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所以「浑天说」能在中国流行大概一千年。另外,他亦曾经推翻过古人「天狗吃月亮」的说法,认为月蚀是因为太阳运行到月球前所致的。虽然他的说法在若干年后比西方所推翻,但对如活在二千年前的张衡来说,他的说法比起当时一般人的迷信说法先进得多。亦不得不佩服他的对观测天象的持之以恒和聪明才智。 另外,张衡对天文观测的痴情亦在他的著作中表露无遗。他指出「微星」﹝暗淡的星﹞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颗。根据现代天文学家的校验,肉眼能看到在六至七等星之间的星大概有一万四千多颗。足见张衡的观测细密精心。此外,他还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为周天的1/736,即29’24”,与现代所测得的太阳与月亮的平均角直径31’59”与31’5”2相差不多,如以当时无正规的天文观察仪器而单靠肉体看的话,张衡所得出的数字已相当难得了! 他的著作包括《灵宪》、《浑天仪注》,主要讲述宇宙演化、天地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对中国天文学贡献很大。 张衡小档案 别号 平子 出生年代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西元七八年 藉贯 南阳西鄂人 发明 浑天仪--汉安帝时期 候风地动仪--西元132年 天文学著作 《灵宪》、《浑天仪注》 其他作品 《算罔论》 文学作品 同声歌》、《定情赋》、《两京赋》、《南都赋》、《归田赋》、《四愁诗》
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年间的天文学家(或者说地球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求学经历 张衡的家世可追溯到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张老,他的祖父也曾做过蜀郡的太守,但到了他父亲时就没落,所以张衡小时候家中的经济状况不太好,不过他仍能努力向学,十八岁时游历到洛阳太学研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来研习文学。 处事态度 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在述志之作《应闲》中曾以“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自许。二十三岁时故乡担任太守主簿。事实上,张衡并无意仕进,认为有时间不如用来做学问。 文学成就 29岁时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二京赋》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而作。 他的文学成就在于将汉赋从长篇大论的堆砌文字,转变为抒发心灵的短小篇章。著名作品有《思玄赋》、《归田赋》和《四愁诗》等。 科学研究及贡献 因研读西汉杨雄所著《太玄经》,张衡开始对天文、科学技术的研究产生高度的兴趣。皇帝知道了他的研究,于是任命他为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气象与地震的观测与纪录,这正是能发挥所长的职务。他精通天文历法,大大增加所观察到的恒星数到2500多个(肉眼可见的恒星约6000多个,在同一地点能观测到的不超过3000多个);制作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又称浑象)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以及侯风仪(类似风向鸡)、瑞轮蓂荚(自动的日历,以失传)、记里鼓车、指南车等多项器具;著有《灵宪》,将前人有关天文的学说,做有系统的整理与归纳,这篇文章中已能以光的直进解释日、月食的成因;并将他自己研究浑天仪的心得,写成《浑天仪图注》。
参考: 中国大百科, *** ,中国文学发展史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 目录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4/47/Zhang_Heng/180px-Zhang_Heng [隐藏] 1 生平 2 文学成就 3 注释 4 参阅 [编辑] 生平 张衡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张衡从小好学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出自《史书》)。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在并进入当时著名学府太学学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来研习文学,29岁时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 张衡曾当南阳郡守的幕僚。三十多岁时(111年),张衡出仕,当过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和尚书,其中担任太史令长达14年。 三十岁后,张衡开始研习天文。对天文历算有深刻研究,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算罔论》。 公元117年,张衡改进了浑象,设计制造的利用水利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混象(即浑天仪)在洛阳完工。张衡所著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在《灵宪》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指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蚀成因。在《灵宪》中,张衡还算出了日、月的视直径,记录了洛阳观察到的恒星2500颗。还测出了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1] 阳嘉元年(132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候风地动仪[2],可以准确测出地震方位,并令使官记录地震方向地点,积累了许多可贵资料。 他采取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math/4/3/9/439dae0774c4334ba81c078fc9e01cfd 作为圆周率的值[3]。 [编辑] 文学成就 张衡也是汉代有名的赋家。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汉赋从长篇大论的堆砌文字,转变为抒发心灵的短小篇章。在张衡的年代,盛行汉赋的模拟风潮,他也有充满模拟成分的作品,《二京赋》即为其代表。但是他的《归田》、《思玄》一类的作品,形式较为短小,一扫汉赋先前那种铺采摛文、虚夸堆砌的手法,运用清丽抒情的文句,描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情,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变化,对后代的辞赋也很有影响。 [编辑] 注释 ↑ 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365.256354平均太阳日。 ↑ 《后汉书·张衡传》:「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如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隋唐书·律历志》:「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卫、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圆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著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候的人,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喜欢阅读各种书,求得更多的知识。他最大的兴趣是研 究天文。 我国古时候对宇宙的构造,有三种不同的学说︰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飘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个笠帽、地如同棋盘,笠帽盖在棋盘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运行。3.天像一个蛋壳,地包在壳里像蛋黄,日月星辰 都生长在壳上,天壳不停地转动,日月星辰也跟着不停的运行。 张衡认为三种说法都不够正确。他不断的观察天象,依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自创一套理论。在他的天 文学说中,已经提到赤道、黄道、南北极等的名词。并且找出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因此能够解释为甚么夏天 会日长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时,他观察研究出月亮不会发光,是太阳照射到它而反射出来的光。 古时人们认为月蚀是天狗吃月亮,他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他认为是太阳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挡住了。 虽然他的这种理论不对,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无望远镜也无其他能帮助观察天文的仪器,他仅靠肉眼 长久细心的观察,而创出这种理论,已是难能可贵了。 张衡最伟大的发明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浑天仪」是用铜铸有内外两圈,靠滴水慢慢转 动,上面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及日月星辰等记号。从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 象,与实际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风地动仪」是用铜铸造的,有报导地震的功能。它像个巨大的酒坛子,坛 四周有八条向下而昂起的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面坐着一只张开大口的蟾蜍。当某一地 方发生了地震,若地震在东方,面朝东方的龙的龙嘴便会张开,嘴里的铜球便会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虽然 这两种仪器有很大的贡献,但经过东汉末年的多次战火,「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已不再存在。现时 所能知道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后来的人从各种书籍中找到一些有关制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着制造 了模型,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见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张衡除了喜欢研究天文、科学外,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和画家,他写的「二京赋」和「南都赋」等作品在 文学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历代名画记」中,被选为东汉时候的六位名画家之一。他可算是历史上一位学 识广博的能人了。 张衡(78至139),字平子,南阳郡鄂西县(今河南南阳)人。张衡诞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他的祖父张堪是汉代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吏,曾因征讨匈奴被封为太守。张堪为官廉洁,据说当他离开任职的蜀郡时,随他而去的只有破车一架、布被一卷。因此等张衡出世时,家中已经很穷困了。但是,祖父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张衡,他从小就能清贫自守,刻苦学习。16岁时,张衡离开家乡出外游学。他曾先后到过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并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公元115年,张衡任太史令。他担任此职前后共计有14年之久。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成就卓著,著有《灵宪》和《浑天仪图注》。这两部著作都是为了解释浑天说而写的。虽然,张衡认为天地各有大小,但是他还认为天地之外为宇宙,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大的,这种对宇宙的认识还是相当先进的。张衡对月光来源、月相的变化以及月食产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当正确的解释。此外,张衡还制造了水运浑象,开创后世制造天文钟的先河;发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等仪器。
参考: me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候的人,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喜欢阅读各种书,求得更多的知识。他最大的兴趣是研 究天文。 我国古时候对宇宙的构造,有三种不同的学说︰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飘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个笠帽、地如同棋盘,笠帽盖在棋盘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转动,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运行。3.天像一个蛋壳,地包在壳里像蛋黄,日月星辰 都生长在壳上,天壳不停地转动,日月星辰也跟着不停的运行。 张衡认为三种说法都不够正确。他不断的观察天象,依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自创一套理论。在他的天 文学说中,已经提到赤道、黄道、南北极等的名词。并且找出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因此能够解释为甚么夏天 会日长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时,他观察研究出月亮不会发光,是太阳照射到它而反射出来的光。 古时人们认为月蚀是天狗吃月亮,他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他认为是太阳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挡住了。 虽然他的这种理论不对,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无望远镜也无其他能帮助观察天文的仪器,他仅靠肉眼 长久细心的观察,而创出这种理论,已是难能可贵了。 张衡最伟大的发明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浑天仪」是用铜铸有内外两圈,靠滴水慢慢转 动,上面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及日月星辰等记号。从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 象,与实际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风地动仪」是用铜铸造的,有报导地震的功能。它像个巨大的酒坛子,坛 四周有八条向下而昂起的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面坐着一只张开大口的蟾蜍。当某一地 方发生了地震,若地震在东方,面朝东方的龙的龙嘴便会张开,嘴里的铜球便会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虽然 这两种仪器有很大的贡献,但经过东汉末年的多次战火,「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已不再存在。现时 所能知道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后来的人从各种书籍中找到一些有关制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着制造 了模型,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见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张衡除了喜欢研究天文、科学外,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和画家,他写的「二京赋」和「南都赋」等作品在 文学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历代名画记」中,被选为东汉时候的六位名画家之一。他可算是历史上一位学 识广博的能人了。 张衡(78至139),字平子,南阳郡鄂西县(今河南南阳)人。张衡诞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他的祖父张堪是汉代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吏,曾因征讨匈奴被封为太守。张堪为官廉洁,据说当他离开任职的蜀郡时,随他而去的只有破车一架、布被一卷。因此等张衡出世时,家中已经很穷困了。但是,祖父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张衡,他从小就能清贫自守,刻苦学习。16岁时,张衡离开家乡出外游学。他曾先后到过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并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公元115年,张衡任太史令。他担任此职前后共计有14年之久。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成就卓著,著有《灵宪》和《浑天仪图注》。这两部著作都是为了解释浑天说而写的。虽然,张衡认为天地各有大小,但是他还认为天地之外为宇宙,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大的,这种对宇宙的认识还是相当先进的。张衡对月光来源、月相的变化以及月食产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当正确的解释。此外,张衡还制造了水运浑象,开创后世制造天文钟的先河;发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等仪器。 图片参考:chiculture/0801c18/images/spacer 图片参考:chiculture/0801c18/images/spacer 图片参考:chiculture/0801c18/images/spacer 图片参考:chiculture/0801c18/images/spacer 图片参考:chiculture/0801c18/images/spacer 图片参考:chiculture/0801c18/images/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