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斌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洲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登岳阳楼陈与义的思想感情《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登岳阳楼》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组诗作品。《登岳阳楼》中的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第二首写景和归途。
包含了作者,对天下之事、之势,国家存亡的深触体会,却又不能再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感悲激,实为一个文者的笔下之音。
《登岳阳楼》中心:诗中写登楼所见,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壮阔宏伟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自身际遇、国家命运的伤感忧愤之情。
杜甫的《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回石壕吏: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对官吏的痛恨。 又呈吴郎:不管自己多艰苦都热心帮助他人的思想。 登岳阳楼:对前途茫然,担心国家,忧国忧民之情。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杜甫的《登岳阳楼》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描绘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和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自己身世坎坷,但不忘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对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深深的忧虑。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表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登岳阳楼》这首诗中,杜甫抒发了多种思想感情。 首先,他表达了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登岳阳楼》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的怎样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
蕴含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饱经沧桑、郁郁不平、壮志难酬的情感。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抒发了作者对亡国离家的愤慨,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生活的惆怅与悲伤之情。表达了杜甫思念妻子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的悲伤。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陈与义在《登岳阳楼》其一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映入眼帘的是浩渺的江水,绵延的远山。这种自然美景令诗人赞叹不已,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之情。借登楼抒发了作者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杜甫的《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由衷的礼赞,不过诗人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诗文如下:《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