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十二章每一则的感悟
论语十二章每一则感悟:《学而》: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统一起来,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政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原文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延伸感悟 孔子的义与利观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读了[[论语]]十则后,我有所感悟.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 [[论语]]十则讲了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及个人修养. 学习并且按时复习,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创新也离不开复习.作为一名学生,我很有感触,常常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复习而考砸.而我觉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你从论语十二章中选出一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那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感悟最深的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可是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体会, 就可以做个老师了。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做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
对论语十二章中一句话的感悟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在实践中去提炼,去升华,去感悟所学内容,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二是关于交际。强调了交际的重要性。
读了《论语》十二章你对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论语就三句话讲完了。第一句,时也,命也。第二句,慎始善终。第三句,无可无不可。
启示: 《论语》中的每一句,都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 孔子是个大学问家,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否则,怎么会有所谓七十二贤徒从学与他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整部论语中,记忆深刻的只有这句话了。很多时候就是这句话克制住了内心把愤怒爆发出来的冲动。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一)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高二论语十二章的感悟是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来自《论语》这本书。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吗?大多数人都不是很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再来温习,不是很欢乐吗?有远方的朋友赶来相聚,不是很欢乐吗?
对论语十二章中一句话的感悟高中
对论语十二章中一句话的感悟高中如下: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看法:“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业。
感悟 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论语》中的名言 第一句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 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中心思想?
主张与人为善,以礼相待,人际和谐。实现的途径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学而实习,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不管是哪个方面,都对我们具有教育意义。这些,都实现孔子中心思想“仁”的条件。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
论语十二章每一则感悟:
1、《学而》: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统一起来,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为政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3、《述而》: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4、《子罕》: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5、《子张》: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中,《论语》无疑是很重要很特殊的一部著作,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篇一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篇二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篇三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