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白话文意思是瀑布是山上的涓涓细流经过千岩万壑的考验后不辞劳苦,远看就知道它的源头是从高山上来,瀑布注成溪流,可溪流怎能留住它,溪流又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是这个吗??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自《瀑布联句》。原文: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千沟万壑不辞劳这首诗的意思?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出自唐代李忱的《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 [唐代]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注释 ①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②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瀑布联句 zuò zhě :lǐ chén (táng dài ) 作者:李忱 (唐代) qiān yán wàn hè bú cí láo 。
瀑布联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瀑布联句 【作者】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唐宣宗李忱 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据说唐宣宗李忱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他与香严闲禅师(当时庐山上的一位高僧)同行。香严闲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表示愿意续成。
意思为涓涓细流经过千岩万壑的考验后不辞劳苦,远看就知道它的源头是从高山上来。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千岩万壑不辞劳的全诗
作者李忱原诗四句是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据说唐宣宗李忱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他与香严闲禅师(当时庐山上的一位高僧)同行。香严闲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表示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这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李忱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原名李怡,是为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宣宗的母亲原是反贼的小妾,叛乱平定后被显宗收入宫中。宣宗从自幼严重寡言,以此躲避复杂的宫廷斗争,逃避皇位争夺的漩涡,在皇族之中有“白痴”之称。文宗,武宗兄弟(实际上是李忱的侄子)在位的时候,经常于宴饮享乐时逗他说话,以供取笑。出生虽为皇子,却最卑微的龙种,没有父亲的疼爱,只有兄弟姐妹的嘲弄,甚至成为旁人的笑料。侄子们在位时,他是王,是皇叔,可仍然受到侮辱……然而在这种情形下他还能保有凌云之志。
公元846年,苦尽甘来。武宗驾崩后,宦官以为“迟钝”的李忱好控制,于是拥立他为皇帝。即位后的宣宗告诉所有人:你们都瞎了。
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沉稳敏锐全都爆发出来,处置奸臣,任人唯贤,重振朝纲。他的眼光掠过千山万水,审视着整个帝国,以他的智慧辅以耐心信心决心,缓解了唐帝国的大厦将倾之势。
我想在宣宗登上大宝之后,再看到当年困顿的时候留下的诗,应该会是感慨万分,然后意气风发地笑吧。
唐宣宗(李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