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全文翻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这句话原文出自于《论语·公长冶第五》。 该如何理解呢?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能被被谥号为‘文’呢?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曰:“敏而好学,下耻不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注释】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
意思: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出自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意思是: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孔孟论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读书要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要敢于质疑。
【释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是以】:所以。【谓】:称为。【文】:这里的“文”是谥号。【原文大意】: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什么意思
释 义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于是回“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出自: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朝代:春秋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出自先秦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六则·节选》。
整个原文包含上下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原文的现代文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聪敏灵巧而好学,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把学到的东西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从不厌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
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具体如下: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
《古人谈读书》第一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古人谈读书》第二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古人谈读书》第三则: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