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李清照(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立意和表现方法有何异同)

渐黄昏烟落雨 诗词教学 7

辛弃疾评价李清照原话?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李清照,唐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李清照,唐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意思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品被誉为“江南三大家”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青玉案》。这篇词作为一首描写爱恨情仇的绝妙佳作,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的喜爱。背景 《青玉案》的创作背景是辛弃疾与李清照之间的爱情故事。辛弃疾与李清照在当时是文坛的佼佼者,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众所周知的。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清照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怀念故乡的诗歌,其中描绘了一个人在远离家乡的异地,独自对着明月畅饮,思念故乡的场景。而中秋节也是一个怀念故乡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在这个节日里,用李清照的诗句古诗,怀念故乡。

青玉案李清照语言特点?

李清照的《青玉案》语言特点鲜明。首先,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作品充满了感情色彩和艺术张力。

“青玉案”,取名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元夕”,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重要节日。《宣和遗事》载“京师民有似雪泥”。《武林旧事》载:“妇人皆载珠辇。”李清照说“记得偏重三五”。 首句化用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说得对,句式的确不符。原词是南宋蒋捷的词虞美人是词牌名,听雨是这首词的名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汉张衡《四愁诗》诗中“何以报之青玉案”,调名取此。《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

青玉案李清照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

时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弃疾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的历史环境下。《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

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立意和表现方法有何异同

同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异 立意上,辛词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李词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

青玉案·横塘路 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李清照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回到杭州的这一年,清照已经52岁(虚岁53),此后,便大致一直居于杭州,寄住在弟弟李迒家中。

这首词作于建炎二年(1128)的秋天,那一年李清照45岁。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给她弟弟的,我认为更是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因为《青玉案》多适于男女之情,而且词中“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之句,更像是李清照夫妻生活的写照。那一年的九月,“赵明诚起知江宁”,应该是送丈夫去江宁时的情景。

恨绵绵”丶“多情自是多沾惹,难舍弃”(怨王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是她跟赵明诚分居两地时的真情流露;她体质似乎也挺孱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

李清照有哪些事迹?

恨绵绵”丶“多情自是多沾惹,难舍弃”(怨王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是她跟赵明诚分居两地时的真情流露;她体质似乎也挺孱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

很丰富。因为随着宋代的到来,叙事诗的格律开始逐渐发展,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叙事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用黄山谷韵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正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流连处。相逢各自伤迟迟,犹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评说】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云:“唐玲玲《论易安体》认为‘这是一首送别词,是与他弟弟告别的。

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有什么不同

1、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色和是对比。词中上片写今年元宵节情景,下片回忆往昔元宵节并发出感叹。虽然感慨之句在下片,但全词来看,上片与下片作用均恒,互成对比。而《青玉案·元夕》的表现手法突出特色是反补,上片写热闹之景,下片写冷清之境。看似上下片形成对比,其实不然,上片描写只是为了突出下片的冷清,上片是服务于下片的,全词所写只是为了在最后突出一句“灯火阑珊”,因此不是对比,是反衬。

2、思想内容上的不同:《永遇乐·落日熔金》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而《青玉案·元夕》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标签: 青玉案 李清照 辛弃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