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六)》原文|赏析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作者从自身处境的痛苦、世道艰难的体验,认识到了导致读书人命运悲惨的社会根源。句中“辽海” 指唐的东北边境,因包括广袤千里的辽东之地,又南临渤海,故曰辽海。
诗人把“哭秋风”与“年年辽海上”战地相联系,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对比,对于叛乱军阀的祸国殃民,表现出深深的悲愤与怨恨,凛然正气,鲜明炽热,倾泻而出。两句语言表警;感情波澜起伏,咫而具千里之势。〔原作〕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的意思是:难道没有看见辽东一带还战乱连年吗?国家正当用武之际,即使写出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的出处该句出自《南园十三首》,全诗如下:《南园十三首》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马》2113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5261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南园4102》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1653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八首?
第五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第六首: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其三】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 〔唐代〕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译文 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当破晓之月对着帘幕,如玉弓挂于天边时仍伏案疾书。难道没有看见辽东辽海一带还战乱连年吗?此时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出自唐代: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白话文释义:难道没有看见辽东一带还战乱连年吗?国家正当用武之际,即使写出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2,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人未还。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七言诗句?
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楚辞·离骚》 滋:栽培。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
“辽海”指唐代东北边境,唐代这一带的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战乱不断,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文章”指代文士,“哭秋风”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联系上两句就是说读书人无用武之地。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的意思是:难道没有看见辽东一带还战乱连年吗?国家正当用武之际,即使写出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出自哪首诗?此句出自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全诗如下:《南园十三首》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未参战而遗憾的诗词?
(其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五)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文章何处哭秋风”的上一句是:“不见年年辽海上”,诗句出自唐代李贺所著的《南园十三首》“文章何处哭秋风”全诗《南园十三首》唐代 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其一)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南园十三首其五的诗意?
《南园十三首》其五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全诗的字面意思: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全诗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