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利用故事、成语、诗词名句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三峡》从画面和学生熟知的诗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导入,由熟悉到陌生,学生也能在《三峡》中印证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板书《答谢中书书》 整体感知 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澈见底 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 青竹翠林 视听兼融 绘景 晓: 雾将歇,袁鸟乱啼 动静结合 夕: 日欲颓。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反思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答谢中书书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回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唱歌式导入 教师深情歌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同学们,这首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美好画面。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答谢中书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
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炼字赏析?
统观全文,这篇文章语言精练,对字句的凝炼非常精妙。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上期的《战胜困厄,成为自己的英雄---<项链><珠宝>整合教学设计》是主题型整合阅读教学的尝试,本期尝试写作型整合阅读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总分总是答谢中书书的结构方式。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一、设计思路
《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二篇,同《三峡》一样,也是描写山水的名篇。与《三峡》不同的是,《三峡》都是写景,只是在文章最后写渔人歌唱的时候,染上了一股凄凉的色彩。《答谢中书书》,文章表达方式除了描写外,还有议论和抒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抒发了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也为自己能像谢公一样深得山水之乐而自豪。而这些,我打算带领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进行感悟。
二、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能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成诵,能够深入佳境,触摸作者灵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唱歌式导入
教师深情歌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同学们,这首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美好画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又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江南美景呢,让我们带着期待与享受的心情走进文本吧。
(二)、朗读 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 学生自由读 学生个读 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四时:四季
俱备:齐备,全有;俱,都,全
晓:清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与:欣赏
重点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译读 体悟美景
分组翻译,训练描写及想象力。1—4组简单明了的翻译,5—8组想象丰富的翻译
一组读文本,一组读译文
体会其中之美
示例一:
简单明了型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示例二:
想象丰富型
天地自然的大美,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看,那峻峭挺拔的山峰,高耸入云,白云在山尖处漫卷,轻舒。那澄澈清凉的溪水,仿佛一面镜子,为山,为云,梳妆着,打扮着。溪水两岸的石壁啊,真是色彩斑斓:似火的红花,青青的小草,苍翠的古柏,蓊郁的林木······尤其是那修长多姿的翠竹,在清风中摇曳成一首首动听的歌。季节仿佛在这里停留。清晨的薄雾,一丝丝,一缕缕,正在慢慢消散。猿猴们刚刚张开惺忪的睡眼,早晨清新的空气让它们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仿佛在招呼同伴快来享受这一刻的美好。鸟儿们早就把歌飞了起来,那婉转的曲调,直沁入人的心!傍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夕阳的余晖醉了山,醉了水。你看,那一道霞光,温柔地铺在水面,金色点点,惹得鱼儿们争相把头露出水面,想把世界看个究竟。人,身在其中,不禁飘飘乎羽化而登仙!可惜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领略山水的奥妙了。
(四)、变读 触摸灵魂
变式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变式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反复朗读,说说老师变式的理由。
预设:
变式一,是从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变。变式二,从整齐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变。
鼓励学生都变成四言。
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仙都,吾与其奇。
讨论最后一组变式好不好。
教师总结:
这节课以读为线,设计了朗读,译读,变读,既理解了文章内容,了解了议论抒情描写一体的写作手法,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