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记》表达了诗人赞颂边疆将士气概的思想感情。从军记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hóng qí bàn juǎn chū yuán mén。)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qián jūn yè zhàn táo hé běi,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yù hún。
从军行其五翻译与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注释】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辕门:军营正门 【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意思是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原诗:《从军行七首 其五》唐代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意思?
从军行七首【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翻译为: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1.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具体原文如下: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从军记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读茫茫的大沙漠,风尘滚滚,遮天蔽日。将士们举着半卷的红旗离开营地,准备去战斗。好消息传来,先头部队经过一夜激战,已经活捉了敌军首领。诗人用强健的笔力,歌颂了边疆将士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出处】: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五,全诗为: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句意】:大漠之中,风沙漫天。天色变得昏暗。红旗卷在旗杆上,将士们出了辕门准备行军。【赏析】:本句对战场上的景象全面地描绘。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原文和注释
王昌龄 【唐代】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注释:辕门:军营营门。洮河:水名。黄河上游支流,在今甘肃西南。吐谷浑:西域古国名。唐初时常侵扰边境,为李靖所平。此处泛指敌人的首领。译文:大漠中狂风怒吼,尘沙顿起,天色黯淡。
因而“大漠风尘”后紧接“日色昏”,边疆之状况得以充分显现。“红旗半卷出辕门”写出后方支援之快、气氛之压抑。支援部队半卷红旗,挺出辕门,快步行进,一场近身肉搏战已是一触即发。后方支援尚未到达,前方夜战得胜的消息便已传来,生擒敌首是何等的大快人心,令人振奋。
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2.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3.旧指娼妓生涯。 被风扬起的尘土。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意思是: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出处: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原文: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
王昌龄的《从军行》翻译: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原诗
注解:
独上:一作“独坐”。
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两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叙事兼写景,“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后两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此诗虽写愁绪,但融景于情,境界壮阔。在诗人笔下,“百尺”高楼、迢迢“海风”“万里”“关山”,无不尽染愁绪,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悲塞天地的巨大张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