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乱的背景(安禄山为什么造反?)

即将抵达浪漫 诗词大全 6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

性格的原因。 安禄山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

其实历史,你看了就很好解释,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可以这样说,这是他的性格问题,很早就有造反的心。但是因为唐朝那时比较腐败,很多人得到安禄山的好处。

安禄山的崛起 不得不说,安禄山是个人才。他从小没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谢邀,显然不是啊,这只是为了黑杨国忠的罢了,而且安禄山造反,打的是“清君侧、杀杨国忠”的口号,很多人自然以为跟杨国忠有关了。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他在大唐盛世发动叛乱,到底是有什么依仗呢?从社会背景来讲,当时唐玄宗纵情声色,导致杨贵妃一家权倾天下,肆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荒淫无度加剧了穷苦百姓的生活压力,逐渐产生了矛盾。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虽然最终被唐朝所平定,但也是惨胜而已,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元气。之后的唐朝历史,俨然演变成了一个宦官专权和朋党乱政的格局。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被逐渐破坏,土地兼并的问题突出。

安史之乱的背景是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国力达到鼎盛,但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失误和矛盾,导致了这场内战的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唐朝的两位重要将领,他们因不满唐朝的统治和政策,而联手发动叛乱。这场叛乱从河北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唐朝境内,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这场叛乱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李隆基由于放纵节度使势力发展,导致节度使拥有兵权、财权等,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军事力量,同时有的节度使不止拥有一个镇,如王忠嗣统辖四镇(拥兵二十四万)、安禄山统辖三镇(拥兵十五万)等。

安禄山叛乱与杨贵妃有什么关系

安禄山叛乱与杨贵妃没有什么关系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安史之乱的背景提起安史之乱,略懂唐史的人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安禄山、唐玄宗、杨国忠这几位主要历史人物,关于事件的起因,大致会说是唐玄宗的一味宠信导致安禄山拥兵自重、包藏祸心。

安禄山从河北起兵,因为这里是他的大本营。在安禄山到反叛时他已经任职平卢节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阳节度使接近十二年,河东节度使接近五年!

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起因: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将领,原姓康,后随母改嫁而改姓安。他因骁勇善战而受到唐玄宗的赏识,逐渐获得了平卢、范阳、河东三地的节度使职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禄山为何发动叛乱?

唐朝政治腐败削弱了中央的权威和控制力,这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重要外部原因。当时唐朝的政治体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官吏们失去了执行法令的能力和对百姓的控制力。这样的状况让安禄山看到了机会,他利用混乱的局势和民众的不满情绪,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在唐玄宗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安禄山以其独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眼光,趁势发动叛乱。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攻掠,安禄山的叛军曾一度占领了唐朝的长安等重要城市,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这也标志着唐朝的辉煌开始逐渐黯淡下来。

安禄山叛乱与杨贵妃没有什么关系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

野心家安禄山如何演绎一场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

大家一提起安禄山,很多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伟大的唐朝由此转向衰落。今天介绍的一本书是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蒲立本的《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安禄山为何敢叫板大唐?虽然安禄山只是个地方节度使,但是唐朝天宝年间节度使是边关重镇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

在很多人看来,安禄山没有必要害怕李林甫,毕竟一个手握大权的节度使,还受到皇帝两口子的宠爱,有什么必要害怕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奸相呢?但其实还真的是这样,安禄山见了李林甫绝对是小心谨慎,就更老鼠见了猫一样,非常令人不解。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安禄山出身杂种胡人,在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时从军报效,因骁勇善战,被张守珪收为义子,不断地得以晋升,37岁时便出任平卢兵马使。

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史之乱的背景是什么呢?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

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

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标签: 安史 安禄山 节度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