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概述)

窗外的花开了一夜的荒凉 诗词教学 5

围魏救赵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围魏救赵的意思

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围魏救赵,汉语成语,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

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大致故事情节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遏制越来越强大的齐国势力,便开始联合韩、魏、赵等国联合对抗齐国。

围魏救赵的简短故事:【条目1】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法抵挡,向齐国寻求援助。【条目2】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救后,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派遣军队前往赵国援助。【条目3】田忌最初打算直接与魏军主力进行战斗,但孙膑提出了不同的策略。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中一个成功的战例。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故事梗概:公元前354年,魏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1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指避实就虚、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当时魏国国君魏惠王为避强秦的威胁,迁都至大梁。公元前354年,赵国国君赵成侯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派兵攻占卫国的漆和富丘。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成语故事: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国的名将廉颇和魏国的大将军白起。当时,赵国被韩、魏、燕三国联合围攻,处境十分危急。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

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 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概述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围魏救赵的故事1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合集10篇

围魏救赵的故事1   战国时期,魏国的将军庞涓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向齐国求救。【今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师,率军救赵。田忌准备跟魏国的主力作战,孙膑却说:魏国的主力进攻邯郸,魏国的都城一定空了。如果我们直接进攻大梁,魏国就必须撤军,回到大梁去。这样一来,赵国就可以得救,魏国就可以被打败了。田忌采纳了孙斌的建议。庞娟确实在计划的中间。他撤退并救出了大梁。在路上,他遭到了齐军的伏击。“打退”这个成语,比喻进攻敌人的后方,迫使敌人后退。

围魏救赵的故事2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孙膑的简介:

  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围魏救赵的典故:

  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

  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

  这时候,田忌想着赛马的故事又问孙膑为什么不同意赶赴邯郸去与魏军厮杀,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

  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

  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地军队埋伏了下来。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宠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

  魏军久围邯郸,已经非常疲惫。庞涓救大梁心切,又来了急行军,这使魏军更为疲惫不堪。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突遭袭击,疲惫不堪的魏军哪里还能抵挡得住?他们战死的战死,受伤的受伤,不多时,魏军大败,死伤2万多人,齐军大胜而归。孙膑、田忌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为邯郸解了围,又教训了魏国。

   围魏救赵的启示:

  做任何事都不要看死一种可能 凡是都要换个角度想想。

围魏救赵的故事3   出处:《·孙子吴起列传》。

  意思: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以解越国都城邯郸的危险。泛指一切袭击敌方后方,迫使敌方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住。赵国立即派使臣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齐威王当即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

  田忌打算尽快赶到邯郸,而孙膑却不同意,他说:“要理清乱丝,不能硬扯瞎拽,要解开斗殴,不能加入乱打。我们不如把部队开往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因为魏军的主力现在正在赵国猛攻邯郸,国内空虚,魏军知道我们打大梁,他们一定会从赵国撤兵,赶回抢救。这样,我们既可援助赵国,又能打击魏军,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便直奔大梁。魏军得悉,果然撤兵回国,邯郸于是解围。田忌、孙膑率领的齐国大军,预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设下埋伏,当魏军撤退到这里时,齐军一声号令,奋勇杀出。魏军久战疲劳,突遭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役,历史上称为“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4   围魏救赵: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围魏救赵的故事5   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双方斗争了一年多。赵万伟累了。【今译】这时,齐国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师,率八万大军前去救赵。进攻方向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接去邯郸。孙斌认为,要解开缠在一起的丝线,我们不应该用手使劲拉,应该杜绝别人打架,不应该直接参与打架。派兵突破重围,避开真实情况,攻取要害。他对田忌说,现在魏国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是空的。

围魏救赵的故事6   【成语】:围魏救赵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7   战国时期,魏国派兵攻打赵国。魏国军队不久就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见赵国不能抵抗魏国的进攻,就派人到齐国求援。

  【今译】齐国的将军田忌被齐王派去营救邯郸。这时,军师孙膑急忙劝他说:“如果你想解开一团乱麻,就不能用使劲拉的方法;如果你想阻止双方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你不应该用刀和枪来切割和刺伤他们;如果你想要营救被攻击的一方,你只需要抓住入侵者的钥匙并摧毁它的空位置。目前,魏军正在全力进攻赵国,精锐部队一定会退出战斗。中国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此时,魏国重视外部世界,国内市场必然是空的。如果我们抓住机会直接进攻魏国,攻打魏国的首都,魏军一定会回到魏国去救魏国。这样,他们就会考虑到首都的紧急情况,撤回包围赵国的军队。我们不能帮赵吗?”

  他充满感激地说:“先生,这真是太棒了,太令人钦佩了。”

  孙膑后来又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退,来回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定是疲惫不堪了。但是我们的军队利用了这个机会,轻松地等待着工作。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在魏军经过的关键地点设下埋伏,一举击败他们。”

  田忌欣赏孙膑的英明分析,立即命令他按照孙膑的战略行事。他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乘势攻打大梁。与此同时,他在回魏师的路上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包围了,急忙撤回进攻赵国的军队回家。在匆忙的长途跋涉中,人们和马匹来到了龟岭地区,但齐军击鼓打鼓,打金,冲了出去。魏军毫无准备,仓促抵抗。准备充分的齐军能打到哪里?魏军被杀,留下了。还没来得及挽救首都,整个军队就几乎全军覆没了。在这场战争中,齐军大获全胜,赵国得救了。

  事实上,事物是相互制约的。我们不能处理这个问题,或者当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只能注意到暴露的因素。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关键点,避免真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围魏救赵的故事8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近义词】声东击西

  【相反词】围城打援

  【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围魏救赵的故事9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效。

围魏救赵的故事10   导读:“围魏救赵”这句成语指避实就虚、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因魏国国都在大梁所以魏国也称梁国,其国君魏惠王也称梁惠王。那时侯,天下大乱,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诸侯纷争,各国君主穷兵黩武,向外扩张土地。中原地区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公元前365年,即位刚六年的魏惠王为避强秦的威胁,同时又觉得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图霸争雄,便将都城自安邑、即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至大梁。魏国在大梁经历了惠王、襄王、昭王、安釐王、景王、王假等六君,共140年。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率兵攻魏,因久攻不下,便引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魏惠王名莹,在位52年,“惠”是其谥号。魏惠王当政时魏国是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且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国家。

  公元前354年,赵国国君赵成侯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派兵攻占了自己的近邻——弱小的卫国的漆和富丘,企图迫使卫国臣服。而此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如果赵国的企图得逞,则魏国的势力必将会缩小。魏国岂能坐视不管,于是梁惠王便派大将庞涓率主力大军长驱北上,一举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腹背受敌,既要应付正面卫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又要应战背面来势凶猛的魏国的攻击,逐渐力不从心、难以招架。为了摆脱困境,赵王急忙派人冲出重围,去齐国求援,为了促使齐国答应出兵相助,赵王来了点物质刺激,许诺把中山之地,也就是现河北省正定县一带,送给齐国作为答谢。

  故事讲到这里,有必要把魏国人庞涓和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作以交代。庞涓和孙膑师从旷世奇人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王禅,学习兵法和纵横权谋。学业结束之后,两人各奔东西。作为魏国人的庞涓辞别了老师,回到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当上了梁惠王的将军,且很受梁惠王宠信。表面上庞涓十分风光、自命不凡,但内心一直有一种不安。因为庞涓生性气量狭小,十分嫉妒孙膑的贤明与才能,他十分清楚自己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孙膑,特别是他知道义兄孙膑对祖传孙子十三篇的学习比自己更得其要义,一旦有机会,便会比自己更胜一筹。自己要想显赫一世独霸一方,必须想方设法阻止孙膑入仕为官,为此庞涓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残害孙膑的卑鄙行动。他以请孙膑到魏国与自己共同辅助梁惠王为名,暗中派人把孙膑骗到大梁,孙膑至大梁后,庞涓便多次在梁惠王面前诬告孙膑私通齐国,使其获罪,而后便假借罪名用“膑刑”,也就是削去膑骨的酷刑使孙膑两腿残废,—这也就是称其为孙膑的原因,并给其“鲸面”即在孙膑脸上刺字,企图逼使孙膑永远隐姓埋名无法入仕作官,如此以来,庞涓以为世上就再也没有技高其一筹的对手同他竞争了。

  一系列的遭遇使孙膑逐渐认清了庞涓的丑恶嘴脸,便想法逃离魏国,但一直没找着机会,尤其身为残疾人,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谁知,天有不绝人之路,之后不久,齐国的使臣淳于髡及禽滑来到魏国,孙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齐使相见,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愿为祖国效力的诚心实意打动了齐使,两位使者把孙膑藏在车中秘密带回了齐国。齐国大臣田忌闻讯,亲自把孙膑接到家中,待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在位37年,“威”是其谥号。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齐威王甚为佩服遂拜孙膑为老师。孙膑是孙武后裔,其所著兵书《孙膑兵法》久已失传。所幸的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的竹简,使这部旷世奇书得以重见天日。

  齐国国君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救信后,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出兵吧,顾虑自己的国家虽然也是一个大国,但是国力远不及魏国强大,而且此前曾经被魏国击败过,齐军中至今仍心有余悸,畏魏情绪很大;不出兵吧,又恐对齐国不利,为慎重起见,齐王便召集文武大臣计议,诸大臣意见不一,互不相让,以善谏著称于世的齐相邹忌不主张出兵救赵,理由是魏赵两国交战,不论谁胜,实力都要受损,对齐都是有利的。而齐大夫段干明则主张出兵,他认为,见死不救不仅会造成赵国失利,使魏国更加强大,从而对齐国形成威胁;而且会使齐国失去赵国这个友好的邻邦、留下不仁不义的恶名。紧接着,段干明提出了齐国暂不急于直接出兵救援,让魏赵相互残杀,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再去进攻魏国。可先联合宋国南攻襄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睢县,在魏的后方作骚扰性的牵制。

  齐威王觉得段干明对局势分析的透彻,救赵的方案也切实可行,还可因救赵而得到中山之地,便欣然接受了段干明的建议。庞涓得知齐与宋联合行动的消息后,很快研究了派往四方的探马和打进周边国家的卧底反馈回来的情报,觉得这些邻国也只是为了表示对赵国的友好,而象征性地出动小股部队在魏国边境骚扰一下,不足为虑,国内守军完全可以对付得了。因此,围困邯郸的魏军不为所动。

  魏赵两军在邯郸相持将近一年,邯郸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于是在公元前353年,赵国又一次向齐国告急求援。这时,围困邯郸的魏军已疲惫不堪,齐威王觉得出师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准备委派才能过人的孙膑为主将去救赵国,孙膑听说后便向齐王辞谢说:“我是个受过酷刑的人,我当主将会被魏国耻笑,还是请田忌大夫为主将吧,我可以随军为田大夫出些主意。”实际上孙膑还有一个没说出的理由是不想在战前让庞涓知道自己在齐国。看来,严酷的现实已使孙膑不得不处处提防着自己这个阴险狠毒的老同窗。

  齐威王同意了孙膑的意见,逐拜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考虑到孙膑的身体状况,便让孙膑坐在带蓬帐的军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之后,即发兵八万去救赵国。开始,田忌准备引兵直捣邯郸,包抄魏军后路,配合赵国内外夹击,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同意田忌那么做,他对田忌说:“这办法不见得是一条上策。”田忌说:“赵国很快就要被攻陷,除了直扑邯郸外,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孙膑说道:“想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绳结,然后用手指慢慢解开,千万不能双手紧握绳索生拉硬扯,更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要排除争斗,不能卷进去左冲右突,而要看准双方拳来脚往的空隙,伺机避实就虚猛袭欲攻击一方的空虚无备之处,如此就能很快平息这场争斗。如今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其精锐部队势必倾巢开赴战场,留在国内的一定是一些老弱病残,现在应避开兵力强大的围赵敌军,乘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带兵快速直逼大梁,截断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粮食辎重给养之地,这样一来,魏将庞涓必然会放弃攻打赵国而班师回魏自救,那时,我军便可占据有利地势打他个伏击。如此,我们不仅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又可重创挫败魏军。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田忌听了军师的精辟论述,连说妙计!妙计!遂发兵直逼大梁。

  梁惠王闻知齐兵直袭大梁,十分惊恐,深怕齐兵与攻击襄陵的宋军对大梁形成夹击之势,便急令庞涓班师回救,以阻止齐军长驱直入。庞涓得令亲率主力星夜兼程急驰大梁,兵分三路对齐军应战。魏军的这三路兵马兵力悬殊很大,左军力量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

  与此同时,齐国军师孙膑获悉庞涓分兵三路急返大梁的情报之后,即让田忌一方面指派少数轻骑部队向西,直捣大梁城郊,另一方面,由田忌亲率主力急驰北上,埋伏在魏军归途必经的桂陵,即今山东省荷泽市东北,摆开阵势以逸待劳,只待魏军进入伏击圈,便给予迎头痛击。

  为了确保全歼魏军,孙膑让田忌把齐兵按战斗力强弱分为上、中、下三路,接着,孙膑又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让兵力最弱的下路同魏军最强大的左军交战,让中路同魏军的中军交战,让兵力最强的上路同魏军最弱的右军交战。形成前者敌强我弱、中者势均力敌、后者我强敌弱的局面。这样以来齐兵的下路和中路就可以占据有利地形,紧紧地咬住魏军不放,但决不与敌正面交锋、死打硬拼,而要想方设法钳制魏军,拖延时间,等待上路援军到来。同时,上路要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击魏军最弱的右军;歼敌后再与中路一起,合击魏军的中军。两路得胜后,再与下路协力,三路联手共击魏军的左军。这样,齐军在每一局部战场上,都形成了绝对优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方案,对魏军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此时的魏军,由于旷日持久的与赵交战,阵亡兵员得不到补充,粮草供应日趋紧张,再加上长途跋涉,仓促应战,战斗力明显下降。三路兵马一经交战,魏军即陷入重围,左、中、右三军人马又不能互相救援,顷刻间即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眼看兵败如山倒,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忽然又瞧见一面大旗,上书斗大的“孙”字,心头猛一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幸亏庞英、庞葱两员部将赶到杀出一条血路,把庞涓救出。庞涓侥幸捡了一条命,但却损失了两万名将士。齐国人大胜而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并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彼处的危机,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20xx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屡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