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作者是曹植。这句话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而奋勇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忠君报国的思想。
谢悟空相邀!简述一下已见。此说最早见《汉书-游侠传-陈遵》:"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事近危。",意指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处打破。
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作者是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三国曹植的诗句,出自《白马篇》,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视死忽如归”的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诗句出自魏晋曹植所著的《白马篇》“视死忽如归”全诗 《白马篇》魏晋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出处: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前一句:捐躯赴国难, 曹植的名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一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大义而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谁说的 什么意思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曹植所说。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出自《白马篇》。《白马篇》原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出自东汉 曹植《白马篇》。原文选段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捐躯赴国难。2. 原文:《白马篇》【作者】曹植 【朝代】魏晋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3.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4.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5.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6.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7.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8.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可以,有诗为证。 《白马篇》 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是什么?
视死忽如归! 作者:曹植《白马篇》 该句诗出自曹植的《白马篇》视死忽如归。 释义: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的白马篇的最后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难而献身,把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捐躯,献身的意思,赴,奔赴,国难,国家危难,对待“国难”的态度是奔赴,而且不惜献身。为了把这层意思发掘得更深刻,表达得更震人心弦,作者吟出“视死忽如归”一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诗的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句诗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是汉乐府诗歌的名篇之一。
视死忽如归的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这句诗的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其中捐躯指献身,而赴意为奔赴,国难则指国家危难,面对国家危难,作者的态度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甚至不惜为之献身。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白马篇 白马篇 魏晋 ·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掘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什么意思啊?
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
唐朝的戴叔绝有两句经典的矢志报国的诗,其诗云: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了诗人希望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句诗句,它出自中国古代的《白马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这句诗句表达的是一种忠诚和爱国精神,指的是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甚至看待死亡就像回归家乡一样从容。
诗中,主人公面对边境的警急和胡虏的威胁,毫不犹豫地接受挑战,即使面临生死,也视若归家。他舍弃个人安危,一心为国,连父母的牵挂都置之度外,只为了履行自己的壮士之责。他的名字被记录在勇士的名录中,他的行为超越了个人的私利,只为国家的安宁和荣誉。
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译文: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视死如归上一句是什么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出处: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翻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扩展资料:
《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诗中热情赞美边塞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勇敢机智,歌颂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的以情胜,有的以意胜,而有的篇目,却纯是以才情与气势取胜。曹植的《白马篇》,便是这样的一首诗作。就全诗的情绪与风格来看,《白马篇》应该属于曹植早年创作的作品。当时曹植颇受曹操看重,被认为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裴注引《魏武故事》),正是英雄气蓬勃于胸,意气最为风发的一段时期。这一点,在《白马篇》中可以说展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白马篇》
“视死如归”上一句是“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出自于汉代李陵《答苏武书》。
汉代李陵《答苏武书》(节选):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译文: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敝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依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
《答苏武书》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李陵。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