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生平简介)

种一个月亮 古文典籍 7

一个人的遭遇讲的什么事?

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心是描写他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先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一个嘻嘻哈哈哈的红军手里摇晃着公鸡。回答她说:”老大娘,这只公鸡喊反苏维埃政权的口号,所以我们判处它死刑。

肖洛霍夫的身高是1.79米,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

在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已经获得了代表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奖。

肖洛霍夫的作品主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肖洛霍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著称。他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通过对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俄国社会历史的广阔画面和人民在革命和战争中的命运。

例如,刘绍棠、陈忠实、莫言等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肖洛霍夫正视社会现实、敢于揭示生活矛盾和冲突的创作手法,以及在细节描写上的残酷真实,将这些艺术特质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总之,《静静的顿河》作为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对中国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静静的顿河作者的背景与生平事迹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作品。从小热爱读书,年轻时参加了革命,创作《静静的顿河》之时,他年仅23岁。如此年轻和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肖洛霍夫是否有能力写出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宏篇巨著呢?

是的。 肖洛霍夫(1905年至1984年)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肖洛霍夫是苏联时期的著名作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俄罗斯乡村生活的深刻描绘而广受赞誉。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社会大潮中的选择与挣扎。

作者:(俄罗斯)瓦·奥西波夫 译者:辛守魁 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知名作家与编辑家,曾担任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的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庭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

静静地顿河的作者是谁

《静静地顿河》的作者是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时期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具有深远的影响。《静静地顿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斗争与变迁,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性的复杂多面。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出生在顿河流域的乌克兰人。

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句子: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着的。

肖洛霍夫是苏联的一个著名作家。既不是兔子也不是驴 肖洛霍夫是苏联的一个著名作家。

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出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他的创作生涯深受个人经历影响,包括参加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以及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记者经历。这些经历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他成为苏联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生平简介

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于1905年诞生,直至1984年离世。他的杰出贡献使他荣获了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殊荣,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科学院院士和苏联作家协会的重要成员。

在《静静的顿河》这部文学巨著中,作者肖洛霍夫以顿河流域为背景,深入描绘了俄国革命时期哥萨克人的命运。特别是内战期间,上顿河地区因其两次暴动而历史独特,哥萨克的立场与命运变得尤为复杂。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肖洛霍夫从1926年开始,就着手创作一部顿河哥萨克命运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因在描绘顿河史诗性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唯一以俄罗斯公民身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

肖洛霍夫蒙受六十年冤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文坛上曾出现一起“作品双胞案”。它不仅在当时引起轩然 *** ,而且愈演愈烈,由国内发展到国外,持续了六十多年。它的主角,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他于1928年发表、40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静静的顿河》,就是争论的焦点。

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及《周立波选集》(1~7卷)。

27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葛利高里是家境殷实的哥萨克麦列霍夫家的小儿子,他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父亲大怒,让葛利高里与另外一个女子娜塔莉亚结婚。婚后不久,葛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受伤回乡时发现阿克西妮亚已成为地主情妇,葛利高里与娜塔莉亚重归于好。国内战争开始了,葛利高里参加了红军,但与滥杀俘虏的红军波得捷尔珂夫发生冲突。顿河地区出现第二次叛乱,葛利高里卷入,在白军中升至师长。白军中的残忍行为使葛利高里的良心受到拷问,因此,他脱离了白军,抱着赎罪的心情再次回到红军队伍中,但无法得到红军的信任。顿河地区的动荡毁掉了葛利高里一家,父母、哥嫂、妻子都离开了人世。葛利高里返回家乡,面对肃反委员会的审查,他选择了逃避,加入了佛明匪帮。逃亡中,阿克西妮亚中弹身亡。最后,葛利高里孤独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二、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的一个哥萨克家庭。1911年上学,1918年因战争而辍学,是顿河地区严酷斗争的目击者和参与者。1922年,来到莫斯科,次年发表处女作《考验》。1924年,返回家乡。1926年,小说集《顿河故事》(内收《看瓜田的人》、《胎记》和《死敌》等)出版,这些小说把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或个人关系间展开。同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8年发表第一和第二部,全书于1940年完成。1932年,完成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完成于1960年)。小说中达维多夫和梅谭尼可夫等形象鲜明生动。卫国战争时期,以记者的身份上过前线,写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等作品。1956年和1957年之交,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了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其中,英雄品格凡人化是作品的重要特征。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9年,完成《他们为祖国而战》第一部。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三、《静静的顿河》的主题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葛利高里的悲剧首先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相联系。在他身上既有哥萨克优秀青年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一面(如本选文中他割草时误伤小野鸭的场景),但又有着盲目的优越感等哥萨克落后的传统观念。这就造成了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他的矛盾和痛苦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不可分开。同时,葛利高里是一个勤于探索的年轻人,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他的探索又缺乏深刻的思辨性。他在一次大战中第一次杀死一个奥地利士兵时,立刻感到内疚,很自然地接受了贾兰沙抨击帝国主义战争的见解;他与滥杀俘虏的革命哥萨克也没有波得捷尔珂夫之间的激烈冲突,也反映了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个性。他的每一次摇摆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和一次净胜的探求。但是,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择,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当然,作品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这也是导致葛利高里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外因。本选文描写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回归。小说中的哥萨克女性形象阿克西妮亚和娜塔莉亚同样塑造得相当成功。

四、艺术特色

《静静的顿河》结构宏大,气势雄浑,格调悲壮,具有史诗的风格。 作家的目光并非仅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 个人命运与社会冲突相互映衬,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在叙事方式上,小说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小说中 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哥萨克民风民情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上,极具特色。作品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

标签: 肖洛霍夫 葛利高里 诺贝尔文学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