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苏高考语文(【中考真题精编】2013)

独白的倒影 古文典籍 7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真题)

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真题),供大家参考。

2013年,国内绝大多数省市采取高考满分总分750分制。

为材料作文,一群探险者进入山洞后点燃蜡烛,不料却发现一群蝴蝶,于是探险者退出,不过待他们再回来后蝴蝶已经退到更深处。2013江苏卷高考作文为材料作文,一群探险者进入山洞后点燃蜡烛,不料却发现一群蝴蝶,于是探险者退出,不过待他们再回来后蝴蝶已经退到更深处。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 1。

这是今年高考的第一篇满分作文《蝶失》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 多少中心。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 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 伤痕累累的自然。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 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2013年安徽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2013年安徽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为:那段____的日子,从以下四个词中选一个填入空白处写作:温暖、孤独、自由、烦心。 500字左右,文体不限。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D 2. B 3.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4.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文言文阅读(19分)5. C 6. D 7. A 8.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审题分析】这是江苏高考卷多年来第一次出现材料作文,我认为审题上应该放宽要求,否则又会害了一大批孩子。

2013江苏高考作文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四川卷高考作文题: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给作家作品挑错 湖南卷高考作文题:我愿意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 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以"捐助。

2013江苏高考文言文

2013江苏高考语文必备篇目是什么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必背篇目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蒹葭、观沧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至塞上、行路难、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泊秦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

2013高考文理科总分多少2013年:海南满分900,江苏满分480,上海满分600分,云南满分772,浙江满分810,其他省满分750。

201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爱迪生如何看手机 2013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 2013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沙子与珍珠 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题:学生有三怕 201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更重要的事 2013四川卷高考材料作文: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2013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以捐助为题作文 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

江苏卷 探险者与蝴蝶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

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意思是更精确地定位每个学生的水平。 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意思是更精确地定位每个学生的水平。

2013年天津高考全部科目总分值为750分从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2013年天津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仍为“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全部科目试卷的总分值为750分。

【中考真题精编】2013

2009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只有两个不正确,请你找出并改正。

语文、数学、外语各科试卷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卷满分为300分,总分750分。上海市高考考试科目虽然也是3 1, 但各科分值与750分满分制的省市有所不同。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每门各占150分,文理科总分均为600分 。

2006年高考江苏作文题目:《人与路》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有的。一般都是AB卡两种。a答题卡题目序号是横着排列的,b答题卡题目序号是竖着排列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作弊而使用的。答题卡按题目序号的排列方向分为纵向排列和横向排列两种形式,考生在答题前一定要看清答题卡上题目序号的排列方向,然后再进行填涂。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要坚守。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拜托是许嵩的吧!题目是这样的。1.“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认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营造不同的环境,所以多样;不幸的家庭总是相似,因为单一。”为什么“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却认为恰恰相反?

2017江苏高考语文试卷_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4个问题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和《2010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然而,也存在一些必须要克服的问题。笔者罗列出六个类型题目中出现的14个问题,希望引起行家同仁的讨论研究与批评指正。

  一、文言翻译第(2)题

  (1)原文断句太长;

  (2)“抑”字缺译;

  (3)“富贵贫贱”错译。

  2010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题继承了几年来的做法,在翻译中考查考生运用通假、句式、虚词等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要求翻译“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其实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原文断句太长;二是“抑”字没有译出来;三是“富贵贫贱”系偏义复词也没有译出来。

  这个“画线的句子”所在的语言单位是“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这是一个52字的长句,而且含有五个分句。结构复杂,内容较多,根据文言断句宜短不宜长的原则,这个长句应该分为两个句子。“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为一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为一句。前者叙述“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表现,后者揭示“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这样,其题干“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之中的“画线的句子”,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就可以避免“句子不完整”之嫌了。

  “抑”是文言虚词,主要有下列三种用法与意义。①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大概”;②连词,a.表选择,可译为“或是”“还是”;b.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③发语词,与“夫”、“维”等发语词差不多,可不译。这里是哪一种意义与用法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有明显的判断句标志“……者,……也”。“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是主语,“吾妻之助”是谓语。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是一个解释原因的判断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是“吾妻之助”。主语是现象,谓语是原因。它们既不是选择关系,也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抑”不是连词。那么,“抑”是不是发语词呢?也不是。发语词通常在句首以引起下文议论。“抑”应该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可译为“或许”“大概”。该分句可译为“这大概(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用推测语气表达一个判断或解释一个缘由,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这既是一种行文习惯,更是一种表达艺术。

  “富贵贫贱”应该是偏义复词,偏指“贫贱”。梅尧臣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但家庭贫穷,其父梅让仅是普通农民。梅尧臣虽然进士官至中央(太常博士、参详官),但那是1051之后的事。欧阳修写谢氏墓志铭是在1044年,梅尧臣“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事,又在1044年之前,大致是他“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之际。河阳离西京洛阳很近,当时西昆诗派的首要人物钱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还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可是,梅尧臣还能常与这些名人往还,很受推重,并与欧阳修成为莫逆之交。《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所指的就是这些情况。官位低为之“贱”,财富少谓之“贫”。梅说“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中的“富贵贫贱”只偏指“贫贱”,不包括“富贵”,否则,何以“累其心”乎?所以,这个分句宜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少、地位低而焦虑”。

  二、古诗鉴赏第(1)题第二问

  造成“多考一次默写”的误解。

  2010年江苏卷考查的古诗是王昌龄的《送魏二》。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二人依依惜别,是“舟凉”更是“心凉”;后两句描写了朋友远在异方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第(1)题第二问比较有意思,表面上看有点2009年上海卷阅读题第12题的味道(“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从课外迁移到课内,这其实是诗歌鉴赏题的一次突破。从《考试说明》的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来看,鉴赏评价固然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乃至表达应用、探究等活动。然而,鉴赏评价应该有其本质特征,那就是阅读主体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即发现与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味”。可是,各省高考试卷的一百几十首诗歌鉴赏的设题,并没有一道题能体现这样的本质特征。那些所谓诗歌鉴赏仅仅是“诗歌理解”、“诗歌分析”之类,根本不是正宗的诗歌鉴赏。有的甚至只是填充式的指明一种语文知识,如“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只是伪鉴赏而已。

  本题要求考生联想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委实属于发现“象外之象”、“韵外之味”的创造。固然,这只是诗歌鉴赏评价的初级阶段,却也是一大进步。可是,今年语文考试一结束,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批评这一题:“多考了一次默写”、“与第10题重复”。其实,命题者只要交待一下“如果句子写不全,可以用省略号表示”之类的话,暗示考生这里不是考默写,而是考鉴赏即可。这次考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言”的尝试,应该在诗歌命题方面引起哄动,但由于出现了“与默写题重复”的瑕疵,掩盖了这一创举的光辉。笔者在此提出来(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赞扬),以引起人们注意。

  三、小说阅读

  (1)误解小说主题;

  (2)淡化语文本味;

  (3)异化探究本质。

  文学作品阅读,江苏卷2008年考查的是小说(江苏作者汪曾祺的《侯银匠》)阅读,2009年回到传统的散文(《上善若水》)阅读,2010年再一次考查小说(《溜索》)阅读。经过三年“震荡”,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规律已经非常清楚,主要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徘徊,一般不考查戏剧阅读或现代诗歌阅读。

  《溜索》是阿城初期的小说,通过一群现代马帮携牛过怒江的惊险活动,突显大地与自然的伟岸,反衬人的渺小。这与当时文革期间充斥的人定胜天、蔑视大自然的狂躁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人的本真。但命题者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一点,把主题搞反了。在几道题的答案中充斥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勇敢无畏”之类的颂扬,仍然是人定胜天,仍然是蔑视大自然。这不符合小说创作的本意,误解了《溜索》的主题。看来命题者要弄清作品主旨也需要认真研读作品,也需要“知人论事”啊!

  四道考题的设置,明显文学性大于语文性。11题“分析其表现特色”,12题回答写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13题“分析领队形象”,14题探究故事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小说阅读的文学性非常明显。然而,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没有篇章分析题,没有语句解读题。文学与语文固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文学不等于语文;小说固然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但小说不等于语言文字。有的青年作家出版了一篇又一篇小说,但常常说话不得体、语句不通顺,这是什么原因?文学成就高,语文水平低嘛。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为什么文学作品阅读都设置一个语句考查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笔者想,主要是避免一味注重文学欣赏而忽略了语文本味的弊端吧。

  最后一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似乎照应考试说明中第六层级“探究”。其实也有不妥之处。试把这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掉,改为“写出”“解说”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题干中写有“探究”,不代表考生会去“探究”,因为探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方略与过程,而不在于简单地呈现结果。或者说,探究题一旦放到试题中,就不是探究了。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对话。所以,所谓探究题只是贴一个标签而已。其探究特点在这类标签式的考题中已经蒸馏殆尽,其探究本质已经异化得面目全非。

  四、选考题

  (1)改变“选考”初衷;

  (2)重复去年湖南卷。

  “选考”对应于课标、教材中的“选修”,这在课标卷中是不可或缺的。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划入必考部分,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划入选考部分。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大一些,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难度小一些。把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或论述类文本放在一块,让考生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阅读,会造成难度不对等、考查不公平的问题。

  但是,实践了两年,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要比选考论述类文本的多得多,一般是4比1。原因很简单,实用类文本阅读比论述类文本阅读容易拿分。据此,2010年江苏卷又有新举措,取消选考题,只考一篇论述类文本(《谈静》)阅读。但如此因噎废食,“变选考为必考”,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选考,旨在体现新课改进一步培养有用人才的理念。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实用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思辨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都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与考试中不应该厚此薄彼。现代文阅读题如果废止选考或选考题难度不对等,高中生容易急功近利平时只注意“选学”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放弃了应该学习的其他文本。这不就造成了畸形发展以致违反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吗?所以,目前迫在眉睫的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深入研究两种选考题的难度,控制与缩小两者难度不等值的阈限。

  2010年考查的论述类文本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论文《谈静》(节选),不仅内容为湖南卷同题文章五段文字中的前四段,而且考题也很雷同。湖南卷20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与江苏卷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两者考查的都是内容层次与作者思路。再如,湖南卷19题“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与江苏卷17题“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两者都考查到小林一茶的俳句。试卷“撞车”影响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种“撞车”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命题者不熟悉近几年的高考卷,可以集中这些高考卷,既学习经验又避免重复。当然,更要集中各地的模拟卷,避免所命试题与之重复。可能是时间仓促造成的,各省命题基本一个星期就要交卷付梓,看来这个机制还需要改进。

  另外,湖南卷是把《谈静》作为文学作品来考查,足见这篇文章的文学性是比较明显的。江苏卷如此重视文学性而忽略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有偏颇之嫌。

  五、作文题

  (1)以热点为题系命题大忌;

  (2)导语不起引导作用;

  (3)“除诗歌外”违背课标。

  有人盛赞今年江苏作文题出得好,认为它紧贴时代,体现了与社会、时事的极强的联系度。因为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30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还有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殊不知,考语文不是考政治,大可不必以政治热点做作文题。而且,以政治热点为题是命题大忌,因为这违背了反猜测原则。

  作文题“绿色生活”前面的导语并不能揭示“绿色”的比喻义,不能揭示“绿色生活”的内涵。导语中没有“远离急功近利、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尔虞我诈、远离现代文明喧哗”之类的字眼,也见不到“物质方面简单而心灵方面充盈”的意思。考生一般都专注于“绿色”、“低碳”写作文,偏题、浮浅现象比比皆是。

  回想一下江苏卷近几年命题作文的导语,其内涵与外延都是比较明确的。如“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2008年),考生如果摘取导语中现成的词语也能确定作文的主题。再如“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2009年),考生一看就知道“品味时尚”的意思。带导语的命题作文,导语要“大白话”不要“朦胧诗”,要能揭示本质特征而不能绕山头,否则会增加审题的困难。

  再说尽管让考生“文体自选”,但前面还要加一个限制,即“除诗歌外”。这不仅是今年的问题,分省命题江苏卷七年都是如此。当然这也不是江苏省一家的问题,2010年仍然还有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湖南、安徽、浙江、江西、重庆九套语文试卷,不允许考生写诗歌。最近,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呼吁,在高考作文中应删除“诗歌除外”。王先生认为:“在各地作文题目要求中,再次把诗歌排除在外,作为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来说,对此还是不免唏嘘”。“一个有着三千多年诗歌文明史的国度,怎么就不能让喜欢诗歌的人写写诗,何况很多作文题目既标明体裁不限又标明不能写诗歌,岂不自相矛盾?”

  这几年也有一些试卷删除了“诗歌除外”,并出现了一些优秀之作。2010年有八套试卷(全国Ⅰ卷、全国Ⅱ卷、湖北卷、宁夏海南卷、福建卷、广东卷、辽宁卷、四川卷)不限诗歌,其中还有一些非课标卷(如四川卷、湖北卷)。《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写作,主张诗歌创作,新教材也编排了诗歌写作训练。苏教版必修教材在第一专题(《激活我们的诗情》)和第九专题(《生成诗歌的意象》),先后两次编排了诗歌写作训练。为什么走在课改前列的江苏省非要限制诗歌不可呢?

  六、附加题:

  (1)考试时间太长;

  (2)前后内容重复。

  这三年的课标卷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做法,在试题后面增加附加题,以使文科语文总分达到200分,这对于强化文科的语文特色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第一,考试时间太长。共要3个小时,加上进场、出场,前前后后差不多4个小时。一场紧张的考试(而且是第一场)就需要4个小时,是否少了一点人文关怀?现在高考没有年龄限制,笔者不知道今年江苏省有多少中老年考生,如果老年考生参加高考,他们的身体是否受得住?第二,考查内容重复。这几年江苏卷加试部分的“材料概括分析题”,常常与前面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或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以及语言表达部分重复。2010年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作者与前面试题中《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作者重复,都是欧阳修。前后文言文都是一个作者,固然不是大问题,但总不如用两个作者好吧?这也难怪,命题时间短、任务重,难以周全啊。

  [作者通联:吉鸾,江苏邗江中学;张悦群,江苏扬州市邗江教研室]

标签: 作文 语文 诗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