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的碧水青山,迢迢的随波逐流。江尽的草木,可是为一回回似水如冰的箫曲而凋零?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全诗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青山隐隐水迢迢意思是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是出自那首诗?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北望扬州,青山隐约可见,流水悠悠远去。 江南的草木快要凋零,而扬州的人游兴不减,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不知那如花似玉的人儿今在何处教其吹箫呢?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别离 宵光景潜相忆两阴晴远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池畔望君 今朝共语同悔解情先寄诗 ——白居易《江楼月》 空山新雨气晚秋 明月松间照...
“青山隐隐水迢迢”全诗原文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鉴赏:“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展现了一幅深邃而富有生机的山水画卷。意象描绘 1. 青山隐隐:描绘了山的远与深。诗人运用“隐隐”一词,表现出山色在遥远处的朦胧与深邃,展现了山的高远和厚重。
青山隐隐水迢迢全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全诗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后一句是秋尽江南草未凋。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 注音:qīng shān yǐn yǐn shuǐ tiáo tiáo 2.出处:语出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开头,勾勒出一幅江南秋景的画卷。首两句描绘了远处青山的朦胧与江水的悠长,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隐隐水迢迢”全诗原文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2、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3、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4、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5、凋:凋谢。
6、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7、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青山隐隐水迢迢意思是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原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话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