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古诗配画(《小儿垂钓》中写“小孩子外貌”的诗句都有哪些?)

肆意的难以言状 诗词教学 8

小儿垂钓打油诗?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

原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村晚的诗配画的画法如下: 首先画一个边框,在底部画一些小草,左下角画一头牛,牛背上画一个小朋友。 然后在右上角画一个月亮,顶部画一个方形的边框,中间画上草地和河流,背景画一些大山。

小二垂钓这首古诗的配画,首先画出一位童子,扎着双丸子头,手里拿着鱼竿,身旁画上一个鱼篓,身下画上一块大石头,身后画上一棵大树,先给童子头发涂黑色。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小儿垂钓儿童古诗配画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小儿垂钓儿童古诗配画,欢迎阅读。小儿垂钓儿童古诗配画 小儿垂钓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注释 蓬头:是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简析]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小草。苔:苔藓植物。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垂纶:钓鱼。

《小儿垂钓》中写“小孩子外貌”的诗句都有哪些?

古诗《小儿垂钓》诗中描写小孩外貌举止的词语是:(蓬头)写小孩钓鱼专注的天真神态的诗句是:(路人借问遥招手)。

今儿研讨会,又听课。继续聆听段老师的古诗课:望庐山瀑布。在课前,孩子们进行了课前诵读,和其他班级不一样的是,在诵读《梅》和《小儿垂钓》两首诗的时候,孩子们带上了动作,有种手语诗的感觉。

原文:《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8 《悯农》(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9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首先画出小儿的脑袋 然后画出衣服身体 画出地面的鱼袋 画出岸边树干 再给小儿的眼睛头发涂上颜色 给铺石头涂色 给植物草地涂上颜色 再。

组1:我们用唱歌的方式学习,用《刘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诗演唱。(台上唱得绘声绘色,台下的跃跃欲试。)唱完后,生鼓掌。组2:我们用朗读配合动作的方式表演,(两人读诗,一人演小儿,两人扮鱼,游来游去,一人扮过路人。)演完后,生纷纷发言。

古诗配画小儿垂钓

  古诗配画的小儿垂钓我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哦,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小儿垂钓吧!

  古诗配画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

  译文对照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注释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标签: 小儿 垂钓 垂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