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因举“龙文赤鼎”而死,被称为历史上死亡最奇葩的皇帝,你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吗?
谢谢悟空邀请 秦武王重武轻文赶走张仪 秦武王,生于公元前329年,卒于307年,嬴姓,名为荡。
已出土的秦鼎平均重在220公斤左右,秦武王不大可能举普通的200公斤左右秦鼎,如果他是一个2米左右大力士的话,应该举最著名的千斤九鼎,参照出土的后母戊鼎重量,秦武王举的鼎可能超过600公斤。
第一个问题:历史上秦武王真的举鼎了吗? 《史记·秦本纪》里面没说秦武王的死因。但是在《赵世家》里面,就说到,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霸王举鼎没有详细记载。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太史公用词谨慎,大概就是项羽能在某鼎底用肩膀或背扛起来一些。
历史上秦武王真的举鼎了吗?举的是多重的鼎?
重212kg,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一件秦鼎。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述秦鼎造型相近,用俗话讲都是大肚,短粗腿的矮胖子;也许这就是秦鼎的特点。虽说秦鼎工艺水平不高,但是脍炙人口的秦武王举鼎故事却千古流传。
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是指秦武王赢荡因为举鼎导致死亡。
楼上的别乱说 扛应读作gang,一声。并非用肩膀和背去驮。 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有说“扛,横关对举也。”明显是两手横抱举起的意思。
还有一点,尤其重要。项羽之所以去举鼎,而不是去举石头或者其余的东西,背后的含义是很深的。鼎是权利的象征,得九鼎着得天下,项羽要去举鼎来造势,说明他对天下有所图,可以号召更多的人。
秦武王举鼎,看怎么举了,算抓举,不会超过214公斤,算挺举,不会超过264公斤。
历史上秦武王真的举鼎了吗,举的是多重的鼎?
最后大王死了,你不跟着陪葬,谁跟着陪葬。至于他举得鼎有多重,史书上没有记载,而且九鼎后来遗失了,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记录,不过,现在世界上举重最高纪录,也不过挺举262公斤,所以秦武王举得鼎也就差不多,因为他只是抬起来并没有举起来 总之:嬴荡算是因为举鼎而死。
嬴荡秦武王举鼎那是经常上楚汉时期的今日头条的,前几年电视剧《芈月传》里的胖嬴荡,举鼎被砸伤而后身亡的画面仍然记忆犹新。才知道秦武王嬴荡也是粗人一个!
秦武王将张仪、魏章驱逐至魏国,同年,秦武王与魏襄王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会见,派兵攻打义渠、丹犁。
秦武王嬴荡要面子举起800千克的鼎,最后被砸死,就说明人家太昏庸吗?可别被电视剧骗了。
《芈月传》赢荡结局是举鼎而亡。历史上的赢荡也是举鼎而亡的。
这里的秦朝指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战国后期秦国有位名为嬴荡的君主,就是秦武王,他最终身死是因为举鼎一事。
历史上项羽举的鼎究竟有多重?现代有人能举起来吗?
秦统一时大尺一尺相当于现在27.72公分,小尺一尺相当于现在23.1公分。经过换算,项羽身高在2米2米到1米9之间,但是司马公没有记载鼎有多重。虽然我不知道鼎的准确重量,但有一个人能从侧面反映出鼎的重量,这个人就是比项羽早近百年举鼎的秦武王。
据记载,秦武王举的鼎是九鼎之一的雍州鼎,重量可达上千斤,可见重量确实很重,如果不慎被压到身上,再强壮的人也承受不来啊。据说秦武王确实将鼎举起来了,还往上抛,只是一不小心失手没有接住,这才丧了命。秦武王确实是个神勇之人。
至于鼎有多重,估计当有六百斤左右。武王举的九鼎之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九个鼎之一!
相传,禹曾经收集九牧之金铸造九鼎,象征九州之地,此后,鼎就发展成了传国重器,国一旦灭了,那么鼎就要被迁到新的国都去。在项羽之前,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经有过举鼎的人,那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时间,死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三岁。
然而这毕竟只是小说所述,仅供参考,据史料记载,秦武王是把这鼎举动了的,即使秦武王力量巨大,但举起上万斤的东西,在现在看来也是不可能的,那么龙文赤鼎的可能重量到底有多重呢?
历史上的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的吗?
这个问题历史沧澜来回答,是的,的确是举鼎而死。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历史上经常会以此来嘲笑他,但其实,秦武王虽在在位时间不长,也有有一定政绩的。
一、出生极占优势的秦武王
秦武王嬴荡,出生于秦惠王九年(前329年),惠文后之子,出生即是嫡长子。秦惠文王去世后,理所当然即位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武王。
秦武王天生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玩比赛力气的游戏。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齐国的孟贲,也因为力气大,被秦武王招募为勇士。
二、最出彩的政治表现——假道伐韩
秦武王即位不久,便有问鼎中原之志。最先想攻打韩国。因为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是周国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兵出函谷关,首先必须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证物资和士兵的运输通畅。但是秦国距离韩国的路途遥远,攻韩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国、魏国再从背后偷袭,对秦国就更不利了。朝中很多大臣反对秦武王的冒险行为。
只有甘茂支持秦武王的想法,并且提出具体的策略,即联合魏国,共同伐韩,同时,使得赵国不能越魏而援韩。在秦武王支持下,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成功争取了魏秦同盟。甘茂返回秦国后,又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就是预防一旦战事拖的时间长,秦国内会有人反对甘茂,到时候秦王不能听信别人的意见,一定要相信甘茂。
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未能攻下,秦国大臣樗里疾和公孙奭提出反对意见。秦武王想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甘茂说:“息壤之盟就在那里,大王您可不要忘记。”秦武王于是增兵五万,派乌获前往协助甘茂。甘茂亦散私财以赏部下,秦军果然士气大振,击退韩国援兵。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孤城,斩首六万。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总结:从以上能看出,秦武王除了有雄心壮志,也善于用人,而且有用人不疑的品德。同时,他在位期间,连横魏秦,联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丞相。这一系类的政策都给后来的秦昭王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所以,虽然他举鼎而亡,但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