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个词得上下阕表现了什么?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上阕写景,下阕叙事。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作者】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译文 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毛主席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智大慧,勤学奋进。行军途中不离笔,挥毫出战策! 诗词见其人,其人见诗词。
上阙描写,下阙抒情。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带汉语拼音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带汉语拼音写法如下:减:jiǎn 字:zì 木:mù 兰:lán 花:huā 广:guǎng 昌:chāng 路:lù
“减字木兰花”,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双调,44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这首词所写行军事,时间与上首《元旦》紧接。红军跨过武夷山,进入江西,在广昌会师后,于1930年2月6日至9日召开了红四军、赣西特委、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通称“二七会议”。
不同点:《沁园春 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背景: 1930年1月上旬,和朱德分别率领部队离开古田,中旬离开闽西回师赣南。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翻译
译文: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抒发了作者豪迈的革命英雄气概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创作的近代词之一,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主席写于1930年2月。1930年1月,毛主席写了一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批判了党内的悲观思想,在2月又召开了“二·七会议”,确定了党和红军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工农武装。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词牌名是:减字木兰花。1.原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2.译文 满天白茫茫的一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头上是险峻高山,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译文】 天全白了,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正是赣江畔那风雪迷乱的地方。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近现代〕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译文
满天白茫茫的一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头上是险峻高山,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
此行将要去往何处?赣江江畔风雪正迷乱。命令昨日已下达,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漫天:满天。
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
大关:指险要关隘。
赣(gàn)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这首词基本上是写实,是一首典型的军旅进行曲,是一幅威武雄壮的雪山行军图。在大雪纷飞、漫天洁白的大环境下,毛泽东率领十万工农大军,高举红旗,渡过重重难关,向着赣江畔的吉安急速进军。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此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同时,它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那么急迫?接下来可以看到,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作者先自问自答,故意不说透。“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这首词可以看做《如梦令·元旦》的姊妹篇。所不同的是,《元旦》写突围转移,这首写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