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故事50字
大唐诗人孟浩然在与王维论诗时自愧不如、甘拜下风。在这之后,孟浩然经常冒雪骑驴寻梅,想要寻找写出好诗的感觉和意境。后来他终于成功了,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田园诗,与王维并称唐代最优秀的田园诗人。踏雪寻梅,也成为了高士雅趣的代名词。
孟浩然2113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5261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4102他未曾入仕,又称1653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
唐代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过故人庄的意思是什么50字左右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xuān)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作品注释 (1)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孟浩然2113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5261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4102他未曾入仕,又称1653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至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和爱国主义者。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代表作《离骚》。陶渊明(365年至427年):东晋末期到南朝宋的文学家、官员和农学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桃花源记》。
以孟浩然 《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一个小故事?50字左右
傍晚,我划这乌蓬船行驶在烟泼浩淼建德江上。看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把船停泊在雾霭弥漫的江中沙洲边。太阳缓缓落山了,把它的余晖投到江面上,江面上闪着金光一会儿,天地迷迷蒙蒙现得静谧安泽。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孟浩然20字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扩展资料
晚唐
晚唐文人对孟浩然的接受与传播转向了对他高洁穷蹇寒士形象的接受与传播。他们对孟浩然穷蹇的寒士形象的接受与传播,大都体现在一些零散的诗文当中。主要是以皮日休为代表的一些晚唐诗人。
北宋
从北宋前期仁宗之时开始,到南宋灭亡之后一段时间,宋人在近三百来年的长时间中都有人在化用孟浩然诗句,或在叙事造境时学习孟浩然诗。
北宋中后期文坛盟主苏轼,对孟浩然的诗有正面的响应和心灵感应般的隔代唱和。紧随苏轼之后,在“苏门四学士”之中,黄庭坚学孟浩然诗歌最积极,最具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