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是什么?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分为三层: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原则。 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原则。
虽有嘉肴的全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嘉肴(jiá)(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 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即使有美味的鱼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虽有嘉肴是出自一个古文言文,原句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意思是虽然有美味佳肴放在你面前,但是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是如何鲜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的童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虽有佳肴设计教学思路,是因为选题吸引,虽有佳肴只是一个引导,后面可以有很多想象空间。有更多可以去发散思维的地方。所以引用此做教学思路很好。
意思是指虽然有美味的东西 意思是指虽然有美味的东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原文:《虽有嘉肴》——《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有佳肴这篇文言文:论述了教与学的两者关系。说明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实践出真知。 虽有佳肴这篇文言文:论述了教与学的两者关系。
虽有嘉肴的写作灵感?
《虽有嘉肴》中说“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不但有客观分析上的体会,也有主观上的感受。
嘉肴是指令人垂涎的美食,从浅至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础层,包括清淡的菜肴、简单的烤肉和平民化的小吃; 第二层次是美味层,有些许烹调工艺。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意思是纵使佳肴在前,不品尝是不会知道味道的.暗指,真理自在,不学不知其中奥妙.是一个很好的文章的印子,以此铺垫。
《虽有嘉肴》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点字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虽”,这个字表示的是一种假设条件,即“即使”的意思,它引导出了文章所要探讨的两种情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