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资料
《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
《杂诗》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 远游欲何之, 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 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 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 ,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赶车的人很早就将车驾整备好,以便我接下来的远行。 远行为的是什么?那都是因为吴国对我朝而言有如仇敌。
杂诗·仆夫早严驾 原诗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vii]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释义 车夫早已备车驾,我即外出去远游。远游将往何处去,征伐东吴雪我仇。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作品:杂诗 内容: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译文]驾车的随从早早整治车马,我就要去远游了。远游准备到哪里呢?
选诗补注》卷二)此诗俞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实乃意味深长。当时环境的压抑虽令曹植苦恼,但这并未消减曹植的志向和抱负。在《杂诗》(仆夫早严驾”)末句云:“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充满慷慨之音,激荡着昂扬的情绪,与前期的《白马篇》并无二致,只是明朗乐观的气氛有所不及罢了。
杂诗 曹植 翻译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①。远游欲何之②?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③?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④。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⑤。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注释】① 严驾:装备好车驾。行:将。② 何之:之何,到哪里去。③ 东路:指从洛阳返回东藩鄄(juàn)城。
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有没有曹植的诗
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其三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 “仆夫早严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叙嘉宾之欢会,惟耽乐之既阕。日晻暗于桑榆兮,命仆夫而皆逝。] [安沈湎而为娱,非往圣之所述。辟酒诰之明戒,同元凶于三季。] 《植橘赋》 有朱...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
哪位能给我说一下曹魏爱情有名的诗句有哪些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六 飞观百余尺,临牖yǒu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其六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作品:杂诗 内容: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译文]驾车的随从早早整治车马,我就要去远游了。远游准备到哪里呢?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六 飞观百余尺,临牖yǒu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路很长,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要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这句话用来警示世人,要严于律己,时刻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
扩展资料:
克己是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他认为“克己”是实行“忠恕之道”的先决条件,也是爱人的先决条件。要克制凡事专从自己利益出发的行为,而应该考虑别人的利益。只要严格遵循“礼”所规定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一一合乎“礼”的规范,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仁”。
同时,孔子还把“克己”作为“复礼”的条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
出自曹植《杂诗》。
原诗: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及,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李善注《文选》将此诗列为曹植《杂诗》六首其一。治曹植诗者大多认为该诗为曹植思念其弟曹彪之作。曹植在其生活后期,备受曹丕、曹钮压制与迫害;因此,其生活后期的诗作,也多为悲凉哀怨之辞。此诗字面上就有“悲”、“哀”、“伤”的字眼,悲伤之情可谓显矣。也可以说,思亲怀人之悲情就是该诗的主题。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解读该诗隐潜的母题及母题架构,则可更为全面地诠释该诗的主题表现及其深邃意蕴。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主题(theme)与母题(motif)往往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术语①。我认为,主题是作者即时即地(here—and—now)所触发的思想意念,是作品显在的内容主体;母题则是主题潜在的文化底蕴,是作品中具有悠久文学传统(literary tradition)与观念历史(the history ofideas)的文本基因意涵(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ual unit)②。
从曹植《杂诗》(其一)全诗看,作者是在萧瑟的秋景中抒发其悲凉哀怨之情的;这与他另一首思念曹彪的诗作《赠白马王彪》的描写甚为一致:“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显而易见,“悲秋”,正是这两首诗的共同母题。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中,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汉代大儒董仲舒即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对于这一点,董仲舒反复地强调说明:“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者诸春,乐气者诸夏,怒气者诸秋,哀气者诸冬,四气之心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虽然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物候的变化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四季之中,人们对春与秋的感受最为敏感。这是因为春与秋正是物候盛衰迭代之季——或万物萌生,或万物凋零。这种显著的自然物候变化,无疑更易刺激、诱发人的情感波动(相比之下,夏繁冬寂,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给人的刺激也相对为小),故古人云:“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淮南子·缪称训》)
就一般情况而言,春与秋对人类情感的影响确实有所不同:万物萌生的春,易引起人们的喜悦之情;万物凋零的秋,则易触发人们的悲凉之感。因此, “悲秋”,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 《楚辞》中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九辩》)及“悲乎秋风之动容”(《抽思》)的千古名句。秋景悲情互缠交织,以意念、意象或词语、句型的形式无数次循环重现(recurrence)于历代众多文学作品之中,从而成为中国古代一个显要的文学母题。
秋之“悲”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但离别相思之悲,在“悲秋”母题的作品中,甚为引入注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的《别赋》就以萧瑟凄清之景渲染、烘托离别相思之悲:“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③在交通颇不方便的古代,离别往往就意味着相思痛苦的折磨。而离别相思那悲凉、哀怨、凄伤的情感特征,与萧瑟凄清的秋景甚为相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吴文英《唐多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正说明了秋景与离愁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以萧瑟凄清之景渲染、烘托离别相思之悲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
在曹植《杂诗》其一之中,直接涉及秋天景色的句子是:“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与“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而其中,“悲”“孤”“哀”明显点染出作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感。可见,这四个句子是将客观景物主观化,或说是景物情思化、情思景物化。尤其是,这四个句子正好处于该诗两个层次④的首端,这就有意无意地为全诗离别相思之情的抒发,建构了一个前后照应的情境,“悲秋”母题也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至此,我们的解读仅进人到该诗的母题层面,而未到达母题架构层面。其实,曹植《杂诗》其一的母题并非一个,而是三个。“悲秋”只是其主母题,此外,还有两个子母题:“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这两个子母题,正好隐潜于该诗两个层次首端的句子之中。
“登高抒怀”的母题,源自中国古人在生活中的传统习惯。登高所以望远,因而,所抒者多为思故乡怀远人之悲情:“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由于“登高怀人”母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登高之举往往就喻含着怀人之情。正因如此,曹植《杂诗》其一首二句写高台登临所见之景(“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接下来四句即写思念远方亲人(“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及,离思故难任”),并不会让熟悉中国古诗的读者感到突兀。
“鸿雁传书’’的母题则源自中国的民间传说:“人言雁足传书,待尽写、相思寄与。”(宋·袁去华《宴清都》),其潜隐的文本基因意涵,亦同样使曹诗第二层次开首的孤雁南飞之景象(“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与随后的翘思怀人、托雁传书(“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之行为,得以不露痕迹地勾连起来。
三母题在曹植《杂诗》其一中,并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意境相谐、义旨同归,起到强化、凸显主题的作用。
所谓意境相谐,首先,指三母题营造的皆是凄怨的意趣氛围;其次,三者所呈现的客观物境皆为萧瑟清秋。“悲秋”与“鸿雁传书”无疑为清秋之境,至于“登高抒怀”,虽不专属为清秋之举,然而清秋之季,气爽天高,最宜登高凭栏,加上中国古代,民间素有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有楼皆眺远,五日不登高。”(宋·楼钥《重阳》)登高之举,也就很容易与清秋之境联系起来了。
所谓义旨同归,即指三母题所蕴涵的义旨及逻辑关系是相同的:“悲秋”→触景伤情→思亲怀人;“登高抒怀”→登临远眺→思亲怀人;“鸿雁传书”→寄情于雁→思亲怀人。思亲怀人之苦,正是该诗三母题的共同旨归;其进一步的显现,则是诗歌的主题——思亲怀人的悲情抒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母题在该诗中的分布位置。如前所析,首二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便推出了一个萧瑟清秋之景,一个“悲”字的点染,更强调了“悲秋”的母题。全诗种种情、景、事,皆在“悲秋”母题的承 托下得以展现。“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则分处两个层次的首端,从而导引出二层次的思亲怀人之情。换言之,“悲秋”主母题托出全诗的主体架构,“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二子母题,则托出全诗两大组成部分的支体架构,三者相互协同运作,建构起一个相当工整对称的有序化母题系统。在这个母题系统中,主母题及主体架构,二子母题及二支 体架构,是同质同构的有序协同关系,给人以相似→重复→强化效果的深刻印象。就整体而言,“悲秋”主母题奠定了全诗的文化底蕴,引导亦制约了“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二子母题的情感趋归;同时,在“悲秋”主母题的制约与承托之下,“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二子母题轻易而且不露痕迹地转化为内容主体——思亲怀人的主题。即实现了母题主题化,文化底蕴与内容主体交融。全诗的整体表现,亦从而显得更为萧瑟而苍莽,悲凉而沉郁.深邃而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