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的发展历程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题材上大致可分为5类:①以描写城市宫殿为主,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①先秦文学。包括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以来的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文体。
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所以把屈原写的辞放在赋中也是有的。 辞,是诗歌的一种体式。又称"楚辞"。
汉赋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汉初年至武帝时期,赋的形态由楚辞过渡到汉大赋,以贾谊和枚乘的代表作《七发》为标志,奠定了新体赋的基础;第二阶段,武帝至东汉中期,汉赋进入全盛时期,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四大家的创作为代表,形式上达到了极致;第三阶段,东汉后期。
其实,汉人选择“赋”来指称《诗经》的表现手法,郑玄用“铺陈”来界定“赋”的内涵,已经指示着“赋”从物质到语言、从实用到审美、从内容到形式这样一种历史的演变历程。 “赋”的原初义项是贡赋:“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1其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汉赋的发展历程: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古代各时期文学体裁的成就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
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乱世,整日滴战乱纷争不断,但也正是这种纷争,使得各种思想潮流、文化潮流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标新立异的、特立独行的都有。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赋四大家都是谁?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关于《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張衡。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
汉赋主要分为散体赋和骚体赋两大类汉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散体赋的形成标志 枚乘《七发》 汉大赋时期 即汉武帝时期,赋的主要特点是宏大。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
赋体 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 的骚赋,到贾谊、枚乘 、司马相如 代表的 汉赋 ,魏晋南北朝 流行 骈赋 和琴赋 ,唐代盛行 科举考试 专用的 律赋 ,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 文赋 各个阶段。
汉代大赋正式成熟的标志
其特点为:
一、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
二、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
三、词汇丰富,文采华茂;
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涩难懂;
五、行文结构上多用问答体。
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其起源:
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不少“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的意思。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体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标志是 的《子虚赋》、《上林赋》。
枚乘的什么是西汉大赋成熟的标志:枚乘的《七发》是西汉大赋成熟的标志。
1、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载其著录9篇,今存《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及《七发》等,前两篇均见于3《古文苑》,《七发》见于《文选》。《七发》也是其中最可靠、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七发》假托太子有疾,吴客前往探病,借吴客之口指出太子的病是由过度的安逸和物质享受所导致,是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的结果。这种病需要博闻强识的有道君子经常启发诱导,移情换性,才救治得了。
3、《七发》对先秦文学借鉴很多。如吴客在说明物欲之害时的一段话:且夫出舆人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不但内容,就连其排比手法,均与《吕氏春秋,本生》中的一节极其相似,不过句式要整伤华美得多。
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这些都是成熟的汉大疑的显著标志。